寿宁北路戏主要由浙江传入福建。南宋时,闽人多官于浙,而浙人多官于闽。由于皇族、官宦多蓄有家乡家伎,随着他们的入闽和交往,就把盛行于杭州的温州杂剧带进福建。清代地方戏的广泛兴起则是得益于明末积蓄的深厚的戏曲艺术底蕴,正是由于地方戏曲的非偶然性,北路戏的唱腔源流与浙江丰富的戏曲土壤有着一定的...
其中以“北路班”流传时间和跨越地域最为广泛,之后,其他各种戏班相继解散消失,只有“北路班”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之名由此而来。2006年5月20日,寿宁北路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路戏的音乐声腔是在西秦腔、吹腔等...
关于北路戏的音乐构成,《戏曲志》和《戏曲音乐集成》都没有提到1960年代北路戏建团时由于时任县上领导曾说过皮黄是土京戏,把皮黄戏剔除在北路戏外的历史旧案(叶明生先生告诉我的,不是原话,但意思差不多),仅仅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福建卷》“...
北路戏,也被称为福建乱弹或横哨戏,是一种源自清代中叶的戏曲形式。它融合了乱弹与当地的民间戏曲,历史悠久,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种戏曲曾广泛流行于闽北、闽中和闽东等地,是清代乱弹声腔的代表之一。在福建,乱弹进入后形成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和南路班等戏班。其中,北路班最为强大,即使在其他戏班相继解...
福建寿宁北路戏首次进京展演 近日,福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寿宁北路戏首次进京展演。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通过精湛的演技和优美的唱腔,让观众领略了这一地方传统戏曲的独特韵味。 据介绍,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清初以来北方梆子、乱弹腔南传后,经安徽、江西...
北路戏 "北路戏"俗称"乱弹"。由于主要乐器为长膜笛,故又名"横哨戏",流行于寿宁、古田、屏南、福安、蕉城、周宁等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寿宁县廷家洋村创办北路戏班,并经常到外地演出,在闽东名噪一时。 清道光、咸丰年间,闽东北已出现不少"乱弹"戏班。其中较著名的有"新长春"、"新品福"、"新吉祥...
北路戏贵在珍稀。福建是艺术界公认的戏剧大省,梨园戏、莆仙戏、闽剧、高甲戏、歌仔戏(芗剧)、潮剧,六大剧种争奇斗艳,华丽登场,而藏在深山里的小剧种,就像一棵卑微的小草,夹缝中求生存,能活下来的都成了珍贵的戏曲遗产。北路戏就属于这样“遗产”级的珍稀剧种,1959年被发现,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寿宁北路戏,这一福建省北部、中部及东部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北路戏,又称福建乱弹或横哨戏,起源于清代中叶,是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而形成的独特声腔剧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清代乱弹声腔的活化石。📜 自北路戏传入福建后,形成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
东南网1月24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1月22日,由北路戏民间剧团自排自导的新剧《幸福的葡萄》和县镇北路戏演员联袂演出的传统剧目《穆桂英.探谷》,在寿宁凤阳镇农民文化宫北路戏演艺中心先后上演。北路戏开台首演。刘岩生 摄 凤阳镇是寿宁北路戏的发源地,300多年前就有戏班在凤阳镇廷加洋村一带设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