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北楼口 北楼口亦称碑楼口,是万里长城三百关之一,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境内,原为北楼口乡,后乡镇合并归于大临河乡。明朝军事上北楼口堡属井坪路,为大同的边防系统组成部分,屯有重兵,估计3000人左右,应该是半个卫的编制。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日本军队驻扎。关口处有场面堡一座,为北楼口堡。当地人称...
这充分证明了北楼关在唐朝以前就已成为北长城线上最大、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其历史可追溯至1390多年前。在中国古代,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历代王朝都将固边关筑长城作为首要任务。从战国时期的赵国到明朝,筑长城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在这期间,北楼口村幸运地留下了赵国、北齐、北宋、明代四朝的长城遗...
北楼口的商贾贸易到清朝末年就衰落了,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边关峪口的开放,原来只开放宁武关、北楼关,清末已开放了十八隘;二是商业贸易的城市化、平原化;三是边防线的北移,即由原来的内长城移到了外长城,商贸集聚地也随之撤到了右玉县杀虎口一带。 民国初年,北楼口的商贸...
北楼口村是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大临河乡辖村。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地理位置 北楼口位于翠微山脚,北楼峪口,3590亩耕地,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农业靠天吃饭, 北楼口是南部山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古有“先有北楼营,后有大同城”的说法,文化底蕴厚重。经济社会 北楼口村全村现有808户,...
北楼口,也称碑楼口,是万里长城二百关之一,历来是军事重地。据常亮说,世人皆知平型关、雁门关,然北楼口因其地形险要却鲜为人知,事实上则为内长城的总指挥部,统率着三关十八隘口,也是历代内长城边防线上最大的兵营、最大的仓库、最大的练兵场。视频拍摄:王晋飞 视频剪辑:王佳骏 图片拍摄:采风团成员 ...
北楼关古亦称北娄[1]、碑楼关等;北楼口位于应县城东南28公里翠微山,是翠微山麓最大的隘口。北楼关,左襟雁门、右带平型、南通代冀[2]、北壮云幽[3],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历代为兵家所重且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孔道[4]与平台作用。 一、北楼关长城历史溯源 ...
北楼口南山,即当地所称的岳胜梁,山顶上残存着一座黄土夯筑的小围城。围城的东、西两侧有夯土墩台,东山与西山上的墩台相连,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地理景观。北楼口附近的长城,除了楼峪河床内的夯土墙因洪水冲毁而消失外,河床两侧的墙体依然完好,残高达到6米以上,彰显了其历史的坚韧与不屈。
北楼路管辖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二百五十余里的长城和三个关城:北楼口城、小石口城、平刑关城。此外,还管辖八个堡城,具体名称在此略过。在这样的行政体系下,北楼路设有一名参将,主要驻扎在北楼口城。小石口城和平刑关城则各有一名守备负责。参将的职责类似于现代的师长或军长,而守备则相当...
北楼口,这个位于应县城东南28公里翠微山下的地方,不仅是一处商贸繁荣与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它北接长峪,长约12公里,峪口宽达450米,东侧山峰海拔1503米,西侧则高达1539.8米。这里地势险要,分水岭间还屹立着古代的两岭关。内长城雄伟地横跨峪口两侧,并设有烽火台,至今仍可见其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