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渗透剂 (共545件相关产品信息) 外观性状 液体 多面体状 颗粒状 固体 稀释液 乳化液 粉末 球状 有效成分含量 20% 25% 35% 90% 98% 99% 包装规格 25kg 50kg 是否进口 否 是 产品参数 功能 用途范围 主要成分 储存条件 品牌 收起筛选 更新时间:2024年12月18日 ...
化学渗透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呼吸链每传递一对电子将多少质子传递到膜间隙?该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电子传递从NADH开始,复合物Ⅰ将还原型的NADH氧化,释放出的两个电子
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sis)是由英国生物化学家彼得·米切尔(Peter Mitchell)于1961年提出的,该理论解释了细胞如何利用电子传递链产生的质子梯度来合成ATP。米切尔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渗透学说的核心观点是: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在传递电子的同时,也会将质子(H+)...
化学渗透学说是指一些物理和化学机制,其中包括扩散、吸附、反应、分子间作用力等,这些机制可以影响物质在渗透过程中的传输速度、方向和路径等。该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扩散方程式和分子间作用力理论。扩散方程式描述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传输的速度和方向;而分子间作用力理论则研究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它们对渗透...
化学渗透法名词解释 化学渗透法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来改变材料表面性质的方法。它主要应用于金属和合金材料的表面处理,以提高其耐腐蚀性、耐磨性、耐热性、导电性等性能。化学渗透法的原理是将材料浸泡在一种含有化学反应物的溶液中,通过反应物与材料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使反应物渗透到材料表面,形成一层新的化合物或...
试述化学渗透假说的主要内容。答案: 英国生物化学家P.Mitchell于1961年提出解释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的假说:化学渗透假说。该假说认为: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里层向外层转移,形成跨膜的氢离子梯度,这种势能为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了动力,合成了ATP。化学渗透假说可以很好地说明线粒体内膜中电子传递、...
因这种跨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即为推动 ATP合成的原动力。 ④ATP的合成:由于线粒体内膜 对 H+的不通透性, 强大的质子流只能通过内膜上 ATP合成酶专一的质子通道返回至基质。 这样,驱使 H+返回基质的质子驱动力为ATP的合成提供了能量。 (2)特点:①由磷脂和蛋白多肽构成的膜对离子和质子具有选择性 ②具有氧化还原...
化学渗透假说是指细胞利用化学过程生成能量的科学理论。以下是该假说的几个关键点:电子传递链的非对称布局:电子传递链并非均匀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这种非对称布局为能量的转换提供了结构基础。电子流动产生的电化学梯度:当高能电子沿着电子传递链行进时,它们释放的能量驱动氢离子从线粒体基质泵出,形成...
化学渗透作用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溶液的浓度差异。当两个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不同时,它们之间会产生浓度差异。半透膜是一种具有选择性通透性的膜,在被称为半透膜的物质中,只有溶质分子能够通过膜传递,而溶剂分子则不能通过。溶液中溶质分子的浓度决定了浓度差异的大小,大的浓度差异会导致更大的溶质...
化学渗透(或称化学渗透偶联)是离子经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跟渗透差不多。它们由较多离子的区域渗入较少离子区域,直到内外浓度平衡为止。化学渗透通常是发生在细胞的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中的ATP合酶(三磷酸腺苷合酶)里,利用该特性来制造ATP(三磷酸腺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