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的装订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背装是一种独特的装订形式。它起源于南宋后期,并在明代和清代广泛使用。包背装的特点是将书页背对背地正折,使文字面朝外,版口成为书口。接着,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书衣绕背包裹。📖 由于包背装的书口朝外,竖放时容易磨损书口,因此包背装图书通常平...
于是,人们在包背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打孔订好纸捻后,不再用整张书衣,而是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别放在书的前后,然后在书脑处再打孔穿线订成。这样,线装就诞生了。从此,线装成为我国古籍唯一的装订形式,直到清末模仿欧美日本的平装、精装书出现前,几乎清一色的使用线装。而平装、精装本开始流行后,线装就基本...
在这一部分中,李致忠为读者逐一讲解了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及线装等7种古籍装帧形式的风格和特点。在讲座过后的交流提问环节,读者围绕“古籍装帧形制的演变”展开提问,李致忠则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的相关照片,一一进行答疑。“邃雅讲堂·中国书籍的起源及装帧形制的演变”在读者的掌声中落幕。
古籍修复不仅仅是一项精湛的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蕴含着古籍装帧的美学价值。古籍修复师李莉介绍称,古籍装帧形式有14种,包括卷轴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等,每一种装帧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和实用价值。装帧不仅仅是对书籍的保护,更是对阅读体验和艺术美感的提升。装帧的每处细节都传递着古人的匠心独运,“要有对古籍...
线装,又称古线装,它的装订方式,前面的工序几乎与包背装完全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线装是用线固定书脊,且线痕完全暴露在封面和封底的外面。 根据订线方式的差异,可大致分为四目骑线式、太和式、宋式四目式、坚角四目式、龟甲式、唐本式、麻叶式等几种。 ▲南北朝 佚名《爨龙颜碑》清末拓本 | 来源:哈佛燕京图...
深入探索包背装古籍的魅力📖,每一页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积淀。从线装到修复,每一道工序都见证了古籍的重生🌱。让我们一起走进古籍的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与历史的厚重。🌍✨🔎包背装,一种独特的古籍装帧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学价值备受藏书家们的青睐。每一本包背装古籍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
包背装的优点在于其坚固性,能够更好地保护书页。🛡️✨【经折装】✨ 经折装是将长卷按照一定间隔正反折叠,并在首末两页粘贴硬纸板或木板。📚🔄 这种装帧方式由卷轴发展而来,方便了阅读时的跳转。📖🔍 然而,由于长期翻阅,折缝处容易断裂。💔这些古籍装帧方式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也见证了造纸、印刷...
包背装 线 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 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于是到南宋后期,人们开始把书页反面对反面折起来,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再包上书衣,就成为“包背装”,也叫“裹背装”(图4[打开的包背装])。后改在边上打两个或三个小孔,用纸捻穿进小孔把书页订牢,再包上书衣。穿纸捻处称为“书脑”。包背装在元代和明代前期最为流行。
古籍版式:装帧 古籍的装帧方式在唐朝末年印刷时代开始时就已经标准化。从"卷轴装"到"线装",每种装帧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主要有简策、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一起涨知识 #千年古籍在抖音动起来了 #古籍 #国学文化 #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 25 2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