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一部台湾电视剧《包青天》的热播,让大宋清官包拯火遍了大江南北。在国人的印象中,包拯脸如黑炭,额头一弯月牙印记,成了穿梭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这也是传说中的包公“日断阳,夜审阴”的由来。真实历史中的包拯,以廉洁刚毅、不畏权贵、敢于替百姓伸冤闻名,故有“包青天”之名。后世,包拯的...
有人说是包拯被父亲扔掉时,被月牙型的马蹄踩伤的,也有人说是包拯少年时给人放马,被恶霸的坐骑踢伤头部,结果额头上就出现了月牙形的伤疤。 但是这些传说都在表明额头上的月牙就是一块疤痕。 据说元代元曲中的包公脸谱上并无月牙,只是在黑脸上画两道白眉,以显示眉、眼的位置。 从明代中叶以后,为了表现包拯的传...
这时候还是身为包拯助手、开封府推官的吕公孺站出来,指出包拯判决的不合理之处。因为按宋律,此强盗至少应该判处绞刑。包拯心胸宽广,因此之后对吕公孺非常欣赏。《宋史》里并没写包拯如此“草率”断案的原因。或许是此盗贼确有某些隐情,令包拯生了恻隐之心?当然,人无完人,即便真的是包公偶尔在工作上有疏忽,...
京剧中的包公脸谱上就有月牙 虽然是清官,但超有钱;虽然超有钱,但依然清正廉洁。虽然小说和电视剧里虚构了包公的长相,但包公的清正廉洁却不是虚构出来的,《宋仁宗实录·臣僚附传·包拯传》记载:“拯性不苟合,未尝伪辞色悦人。平生无私书,至于干请,无故人亲党,一皆绝之。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
包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曾任天章阁待制, 授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 后世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画像 (肇庆市地方志办供图)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考取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由于父母年事已高,...
包拯别称之一--包希仁 包拯,就是说他姓包名拯,既然如此,他就得有个字:希仁。包希仁生于北宋,成于北宋,为人清正廉洁,是史上清官中的楷模,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包拯别称之二--包公 "包公"一称来源于包拯的行事作风。不畏权贵,不贪不腐,爱民亲民,伸张正义,被老百姓亲切称之为"包公"。
包公,黑脸,额头上有个月牙。其实他是被“黑”了…… 我们先说说包拯的这一张脸。其实包拯不像戏文里唱的那样,因为生下来又黑又丑被父母嫌弃。相反,历史中真实的包公不仅不黑,还挺白,面容清秀端庄,是个白白净净,不折不扣的书生模样。 “失业”十年 顾家“宅男” ...
根据宋代丧葬制度,只有二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享用殉葬墓俑,包拯生前是枢密副使,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这两个官职都是从二品,所以殉葬墓俑是符合包拯身份的。第二是墓室里有一个摆放墓志铭碑的砖台,也就是石碑的基座,砖台的形状大小都和小墓出土的包公墓志铭碑相当吻合。很显然,早先小墓里找到的墓志铭碑,...
历史上的包公(包拯)素以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著称。他进士及第后,在朝廷,主要担任御史和谏官;在地方,主要担任转运使。这些职务都具有监督和监察职能,尤其是御史和谏官等“台谏官”,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弹劾违法乱纪的官员。包拯在御史和谏官岗位上,不惧权贵,“数论斥权倖大臣”。他担任御史时,就多次弹劾转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