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 actin potential, AP)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的概念及特点 动作电位( actin potential, AP)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以神经细胞为例,当受到一个有效刺...
首先细胞膜处于静止膜电位,大概在-50到-70mV。动作电位可分为4个相位: 极化(polarization):细胞膜由静止膜电位到达动作电位,刺激可以使细胞膜电位改变,开启电闸型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大量进入细胞。 去极化(depolarization):膜电位陡峭上升至正值水平,钠离子大量进入细胞。这个“峰电位”中去极化部分被称为“升支”...
人们假设,当内部去极化,也就是电压上升超过阈值后,Na+电导升高,Na+迅速流入,快速产生动作电位;当需要静息时,K+电导升高,K+迅速流出,快速恢复静息电位。 为了验证这个观点,人们必须测量动作电位上升下降阶段膜上电导,由于动作电位变得很快,不好测。后来有人发明了电位钳(voltage clamp),它能够将膜电位固定在某个选定...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要指峰电位。 形成条件 1、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
答:动作电位:指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可逆的电位变化,包括去极化、复极化等环节。 特点:①“全或无”性质:当刺激未达阈值时,动作电位不会出现,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动作电位便迅速产生,并达到最大值,其幅度和波形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强而增大。 ②动作电位能沿细胞膜向周围...
1. 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2. 组成: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后电位 3.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AP产生的基本条件: ①膜内外存在[Na+]差:[Na+]i< [Na+]O ≈ 1∶10; ②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
病情分析:动作电位是一种短暂的、电变化现象,主要用于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1.产生:动作电位是由神经元接收到外部刺激后,引发膜电位迅速变化而产生的。这一过程中,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起到了关键作用。 静息电位:在未受刺激的状态下,神经元膜内外存在电位差,通常为-70毫伏(mV)。 去极化:当外部刺激达到阈值...
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组成:锋电位和后电位 锋电位 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 后电位 (1)小于静息电位的部分称为负后电位(后去极化电位); (2)大于静息电位的部分称为正后电位(后超极化电位)。
快速反应(心室)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第0阶段(Phase 0):上升期是由于钠离子(Na^{+})电导的快速增加引起的,这是激活生成电压依赖性钠电流(I_{Na})的通道所致。第1阶段(Phase 1): 在初始复极化过程中,钠通道关闭,钾离子(K^{+})电导暂时增加,这是由激活生成瞬时外向钾电流(I_{to})通道引起的。第2阶段(Ph...
动作电位的特点: 1、全或无现象:该现象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作电位幅度。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二是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在细胞膜的某一处产生后,可沿着细胞膜进行传导,无论传导距离多远,其幅度和形状均不改变。 2、脉冲式传导: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