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识学上,就是识体生起“见分”和“相分”,“见分”就是能观察、能认识,“相分”就是所认识,“相分”里面有“疏相分”、“亲相分”,“疏相分”就是根身山河大地,“亲相分”就是自己的“识”变现的影像。直接了解这个影像,我们缘的是影像,不是直接对外。“见分”缘“相分”,而“见分”与“相分”...
寺庙里穿统一的义工服 ,不必讲经说法,不观想无我的苦空无常 ,这种统一的服装就有相好光明佛力的加持,这就是菩萨乘的度人的一种方法,修行分资粮、加行、见道、这三个位次,佛度众生的方法也分为三种,对资粮位的只能够讲经说法,劝恶修善的度,这是声闻乘的度;对加行位的就是缘觉乘的度,通过思维冥想打坐入定...
前天讲,由“不受”的深浅及其维系程度,行者渐次于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次第得证,渐趋空法。在此阶段:以不受为正受。受作领纳,想为取像。不受,就是想心灭受心,不在境界相上着力,不再于境领纳,对境生心。当程度经动发(暖)、增上(顶)、安住(忍),深探到了时时处处、不失不忘,就来到了四加行...
绝大多数是让人着于表层名相,分化出所谓的加行、正行、结行,注重皮肉功夫,反而背离无为,失其本意。 那这样的着相五加行又有什么真实意义?只会让学人越来越强化执着,南辕北辙。 勿忘!五加行本是回归心性的方便,其时时处处不离直下顿超,不离大圆满心髓直指心性的智慧本意,这才是真正五加行的真实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