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执笔容易造成笔画缓滞,苏轼的克服方法是加强用笔顺逆转化及节奏。比如《功甫帖》“轼”“别”二字,强调逆势,笔画顿挫有力,左轻右重、左收右放,用笔凝重硬朗。有很多专家质疑《功甫帖》的真假,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艾尼显微镜等测试下,认为从墨色的浓淡变化、纸张等方面来看,是真迹无疑。文物鉴定专家也...
苏东坡《功甫帖》,水墨纸本,尺寸27.9厘米×9.5厘米。二行九字。未著年月,为坡奉别友人郭功甫时所札。郭功甫,北宋诗人,一生作诗千余首,并著有《青山集》三十卷。诗风纵横奔放。时有“李白转世”之誉。此帖见于安岐《墨缘汇观》、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李佐贤《书画鉴影》、张珩《张葱玉日记·书稿》...
苏轼《功甫帖》 木石 学习是生活,思考是责任,交流是需要,行动是呈现。(图片来自互联网,如侵权可联系删除) 释文: 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发布于 2024-01-24 18:55・IP 属地甘肃 内容所属专栏 苏轼书法欣赏 从书法作品中体味苏轼。 订阅专栏 书法
2013年9月,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中国大收藏家刘益谦,以5037万元人民币拍得苏轼的《功甫帖》。《功甫帖》作为宋代大文人苏轼的名帖,是苏轼给好友郭功甫写的辞行信件。就像我们今天朋友分离时,发个祝福语一路顺风一样,所以此帖不大,也就一个巴掌大小的面积,苏轼写下了: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这9字。而...
在2013年的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功甫帖》以5037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仅有9个字,每字约合560万人民币。这件作品的尺寸是27.9厘米×9.5厘米,水墨纸本。《功甫帖》是苏轼写给他亲密朋友郭功甫的一封告别信。这封信充分展现了苏轼的人文主义情怀,作品结构紧密、一气呵成,用笔沉着、粗犷有力。它曾被...
2013年9月,收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8229000美元投得苏轼的《功甫帖》。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三位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透露,经考证后发现这件《功甫帖》拍品,钩摹自晚清鲍漱芳辑刻的《安素轩石刻》,是“双钩廓填”的伪本……近日,“开今·借古——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大展”展出...
2013年秋,著名藏家刘益谦以5000多万元从海外竞得苏轼《功甫帖》。民间藏家力促“国宝”回流所赢得的掌声尚未散去,上海博物馆3位研究员发声,质疑这件书帖为伪作,是晚清时期以“双钩廓墨”手法炮制的劣品。目前,真伪之争仍在持续发酵。《功甫帖》事件引发了大众对学术与市场的互动,海外文物回流等话题的讨论。
《功甫帖》中笔法的瑕疵,不合乎苏轼笔性特点,虽然形体极其相似,然气韵不畅,我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摹写所造成的失误。对此帖的看法,谨提出来商榷。 单国霖 苏富比拍卖公司2013年秋季拍卖会在美国纽约举行,拍品中有一件苏轼的《功甫帖》,这是近年难得一见的历史名书法家墨迹,颇引起世人的关注。
而《功甫帖》用墨沉稳,其纸较厚,似未经施蜡,不适宜摹书,若施蜡易使墨色飘浮,更不可能有墨色轻微渗化的效果。摹书必定会于牵丝映带之处,有牵强不自然之处,而《功甫帖》没有,所以《功甫帖》 是自然书写出来的效果,非摹本。 作为欣赏一件作品亦或是鉴定一件作品,以上几点是最为重要的,古人所谓目鉴,指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