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汉武帝在位期间,他在全国范围内分十三个区域为十三部,各设置刺史一人,负责巡视监察。刺史所监察的区域就是刺史部,其命名借用《禹贡》的“九州”《周礼·职方》的两个州名和汉朝新开辟的交趾、朔方。西汉后期以后,刺史部逐渐成为实际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
汉代刺史部与州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起源、职能以及权力演变:起源与性质:州:起初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源自神话传说,如帝舜的“十二州”和大禹的“九州”。在西汉时期,州开始转化为行政区的雏形,但基础仍是大地域的概念。刺史部:汉武帝时期设立,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专员,隶属于御史中丞,主要负...
《晋书-地理志下》顺帝永和九年,交趾太守周敞求立为州,朝议不许,即拜敞为交趾刺史。桓帝分立高兴郡,灵帝改曰高凉。 《后汉书》五六一 〔汝南〕陈茂〔一〕,性永有异志〔二〕,交址刺史吴郡周敞辟为别驾从事。〔旧刺史行部,不渡涨海〕〔三〕。敞欲到朱崖、儋耳,茂谏曰:「不宜履险。」敞不服。涉海遇风...
历史知识> 十三刺史部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为加强中央集权,除京师附近三辅、三河及弘农七郡外,将全国一百零几个郡国分为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与交趾、朔方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也称“十三州”。每部置一刺史,巡察境内官吏和强宗豪右。征和四年(前89),又...
十三刺史部记忆口诀 十三刺史部记忆口诀是助记古代行政区划的有效工具 其以简洁语句帮助快速记住十三刺史部相关信息冀州之地,曾是重要区域在历史中留下印记兖州区域,有独特地理风貌和人文发展青州大地,见证诸多历史变革与文化传承徐州往昔,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战略意义扬州盛景,自古经济繁荣文化也灿烂非常荆州广袤,孕育丰富...
十三刺史部是指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其管区称为...
汉代的“部”类似于现在的“部分”,武帝时期将京畿以外的郡国划分为十三部,设部刺史。部刺史的职能是中央职能的延伸,主要负责监察郡国,同时具备一定的人事权。不仅仅是中央层面划分“部”,例如郡国的督邮,其实际负责的是某个部的督查工作。同样,郡都尉也可能会分为“X部都尉”。到了县一级,如...
东汉 交州刺史部地图高清版 交州,古地名,前称交趾刺史部。 东汉,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部改交州,辖今中国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州治番禺。 东汉初年当地人在征氏姐妹的带领下起义建立了三年分裂政权,后被马援平叛。 东汉顺帝,(公元139年),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日南郡象林县令,占据了原日南...
为了与刺史的职权相匹配,汉成帝时期,将刺史改称为州牧,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西汉灭亡。王莽执政时期,又根据《尚书》设立了12个牧区。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刺史制度再次调整,全国分为13个部,其中朔方部被剔除,而增加了司隶校尉部,刺史人数也相应减少。在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
东汉的青州刺史部包括平原郡、济南国、乐安国、齐国、北海国、东莱郡6个郡国,下领60多个县,范围与西汉时相仿。 两汉的刺史部只是监察区划,长官叫刺史,官位并不高,秩六百石,俸禄相当于一个中等县令,他的职权只是每年8月以中央派员的身份“巡行所部郡国”,按照朝廷规定的六条,察问吏政,不管民政,对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