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科,拼音:zhì kē,制科的意思:唐朝科举的一种,由天子亲试。《旧唐书.卷一六.穆宗本纪》:「戊午,上御宣政殿,试制科举人」
中国古代考试--制科 亦称“制举”。封建王朝于选外,为选拔特殊人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统称制科。源于汉代天子亲策贤良,至唐代始有其名。宋王应麟《玉海》指出唐有五十九科,实际当不止此数。录取者分等授官。宋代制举科目稍少,废置无常,考试内容为策论等。南渡后高宗立博学宏辞科。清沿设。 《新唐书.选举志...
制科,或称制科举或特科,是皇帝临时有目的下诏令设置科目以选拔特殊人才的一种考试形式。《新唐书·选举志》载:“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通典·选举典》载:“其制诏举人,不有常科,皆标其目而搜扬之。试之日,或在殿庭,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
宋仁宗在位的26年间,总共只有15人通过制科考试。苏轼参加的制科考试是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亲自主持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试,当年仅有三人通过,除苏轼为第三等外,还有王介和苏辙为第四等。王介曾任湖州知州、秘阁校理等职。王介最牛的是“一门九进士”,指的是他的爷爷、爸爸、他、他的弟弟、他的三...
制科考试跟科举不冲突,就算你已经有了功名也可以参加,比较著名的要数苏轼苏辙两兄弟了。◇ 苏轼(左)苏辙(右)当年苏轼苏辙俩人通过科举考试,已经当了官,也参加了制科考试。因为苏轼名气太大,学问太高。那年的主考官欧阳修,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人都是寡廉鲜耻,这届制科考试有苏轼参加,居然还有70多人...
直观地说,制科考试就是科举考试之外的加试,意在优中选优,从年轻学子中进一步发现高等级人才。制科的等级和难度都要高于科举,是古代含金量最高的公务员选拔考试,宋朝有很多牛人宰相实际上都是出身制科而非科举,比如我们熟悉的大奸臣秦桧。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下诏开制科,就是在这次考试中,苏轼与苏辙...
制科:考试内容则根据皇帝的旨意和国家需求而定,可能涉及政治、军事、文学、法律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考试时间 常科:按照固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如唐代常科通常每年举行一次(有时因故停考),为士人提供了稳定的预期。 制科:考试时间不固定,完全由皇帝决定。因此,制科的举办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宋代制科初考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和中等会得到皇帝召试,然后才是题主所说的“制科分五等”。
制科又称大科、特科,是皇帝根据特殊需要临时下诏安排考试,具体科目和结束时间均不固定,其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选拔某一类特殊人才。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官员和布衣主要觉得自己有自信,均可自荐应考。后限制逐渐增多,需公卿推荐方可应考;布衣还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制科考试虽然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