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制图六体(Pei's six basic principles for cartography)是世界上最早编制地图的准则和方法。由中国晋代制图学家裴秀(公元224~271年)总结前人制图经验而制订。内容 裴氏制图六体为: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绘制地图时的比例尺、方位、距离和高低起伏和道路迂回等原则。地位 裴氏制图六...
裴秀是西晋地图学家,提出的“制图六体”是古代制图理论的核心。 1. **分率**:即比例尺,用于缩地表现实际距离。 2. **准望**:方位,确定地理方位关系。 3. **道里**:实际路线的距离测量。 4. **高下**:地形高低对距离的修正。 5. **方邪**:地形倾斜角度对距离的调整。 6. **迂直**:弯曲路径与...
“制图六体”是中国测绘史、地图史上成文最早、最重要的绘图理论。著者裴秀,是魏晋时期名臣,主管水利、土木工程等。他有感于以往地图“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遂组织人员绘制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制图六体”的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地图绘制的理论...
魏晋名臣裴秀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距离)、高下(相对高程)、方斜(地面坡度的起伏)、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此完成...
制图六体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贾耽、宋代沈括、元代朱思本和明代的罗洪先等古代制图学家的著名地图,都继承了制图六体的原则。 huyun137 人气楷模 13 制图六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制图理论,为西晋时裴秀总结前人制...
机械制图学习助手 制图六体是中国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具体包括: 分率:即现代地图学中的比例尺概念,用于规定地图上的长度与实地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地图对地理空间的缩小程度,是确保地图几何精度的基础。通过分率,制图者能够将广袤的地理空间按固定比例缩小到图纸上,从而方便人们查看和理...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 由於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他在门客京相璠的帮助下,编制了我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
“制图六体”作为专业术语虽然出现得很晚,但自其概念提出,人们制图时总会提到它 “制图六体”出自裴秀所著《禹贡地域图·序》,现存最早记录始自唐代,一条载于《晋书》卷三十五《裴秀传》,另一条载于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当时并没有出现“制图六体”这一专有名词,《晋书》里写作“制图之体有六焉”,《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