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佛这个词一般出现在佛教的讲解中,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佛教传统中,诸多外道中的一种,指的是不学佛法但无独有偶缘从生、死、转生等方面接近佛教法门的人。因为这些人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所以在佛教中被称作“别佛”。在佛教文化中,别佛虽然属于外道,但是传统佛教中往往会针对别佛的...
马祖有天对大众开示:「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各位,要自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这是马祖在劝诫大众,要各自坚信自己的心即是佛心,虽然成佛在此时此刻看似很遥远,但事实上,成佛的心就是我们现前的这颗心,不必在身外再另找一个东西。
马祖道大师倡导“即心即佛”,“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此心则行住坐卧、应机接物都是道,只须护持不染,更无别样修持。接机方式也是机锋峻峭,变化无方,通过打、喝、竖拂、画地等种种方式,使学人悟得本心,去污染而显示自性。 佑民寺 相关搜索 马祖道一 无相佛 即心是佛 非心非佛 佛即是我我即是佛 ...
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六祖慧能现在给我们谈到的“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而我们之前认识到的释迦摩尼佛以及阿弥陀佛等等是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那么,阿弥陀佛是属于报身佛的状态,叫做“圆满报身佛”,而释迦摩尼佛他那个肉身落到人间的这种状态叫“化身佛”。
《观无量寿经》云:“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
黄聚说:“这大愚老,待见与他一顿。”师曰:“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于是打了黄聚一掌。黄聚于是印可。在上述“老婆心切”公案中,临济在大愚处悟到了什么?他悟到了黄聚所说的“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著相外求,求之转失”(《药州黄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根本就没有什么...
但是“此心即是佛心”,“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要想成佛就“即心而证”。 福严寺 也正由于“此心即是佛心”,所以,所见到的于佛心上所产生的一切境界,也就是真如了。道一大师的这一理论虽说带有法相唯识的色彩,但从心学上说仍然保持了慧能“即心是佛”的特色。 福严寺 洪州禅修持方式的变化 ...
做直销,不可太佛系,否则落后的就是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佛系”开始流行,变成了人生的口头禅。佛系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对于知足常乐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但如果你身处直销行业,切不可太佛系!做直销,不可佛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直销作为低...
别佛了,你才不讨厌仪式感,只是因为懒 亲子教育圈的自媒体人,对”仪式感“这个词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脱口而出一个爆款标题《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在微信订阅号里搜索“仪式感”,一大波正能量爆棚的话术扑面而来。不用点开任何一篇,就能猜到主旨:要用力认真的生活啊,即便身处苟且也要畅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