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来则应,过去不留。”面对它时便勇敢面对,它走时也不必留恋,不近不离,不舍不弃,心中有正见,举动毫不挂怀,不被物质所打垮,不被环境所诱惑,我还是我。参考文献:李安安,北大修养课。
庄子的比喻非常好。心态的最高境界,就是像镜子一样,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有东西放到它的面前,它就能照出东西来;当把东西拿走后,它上面就干干净净,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当我们能够达到这种心态的时候,也就不会有烦恼了。其实这个道理,就连只上过三年小学的母亲都知道,虽然她没读过经典,但道理都懂。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出自哪里?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庄子讲记》第七篇《应帝王》 考察知识点:文言文默写 出自《庄子》内篇《应帝王》。 原文: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神秀大和尚的做法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只要时时刻刻都能自己净化自己的念头,那就可以让心如镜面,「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自然可以见到世界和自己的本来面目。实际上,人活一世,能不被物质所击垮,不被环境、欲望所迷惑,自然就不会受到什么伤害。「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南怀瑾...
秋天,在桃树上如发现个别变异芽,欲将变异芽的性状保留下来,则应( ) A. 等开花时进行自花授粉 B. 等开花时接受异花授粉 C. 马上取下变异芽嫁接到砧木上 D. 等到第二年春天取下变异芽嫁接到砧木上 答案 D【分析】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
“惠慧能我没什么伎俩,也没有什么本事,我不需要断除百种思想。对着境界,心念呢,随它兴,随它起,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我也不去管菩提心,到底是长还是不长。”祖师,就是祖师,永远都是一句话就到真谛,就如六祖大师前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见性之人,对境如如不动,当如是也。
哪一天,他们要离开了,我绝不拦着。 就像蓝天上的白云,云来招呼,云去挥手。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来就是赤条条的,每多一样东西都是上天的赐予和偏得,如果真的能这样想,那么失去又算什么?人世间哪里有真正的失去呢?那些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来来去去莫不如了无牵挂,那么快乐自然会...
“事前则应,事去则静”,一句充满美感和哲理的 quote,多希望吾辈能早日取得这样的修为。我在知乎上看到过一段话,改编了一下想用来结束本文,与君共勉,愿同道者都能 living in the moment,不惧遭遇,不贪往昔,在周折中体会到现时的乐趣。 正所谓: 来者不拒,往者不追。不思前尘,不念后事。当下鲜活,活在当下...
实际上,越是想着那个人就越是寂寞,越是想忘记那个人就越是感到寂寞,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不可以在某个人上或某个事上停留太久,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那样容易走极端走胡同,还是要走出自己的世界,多与外界的世界进行适度的能量互换,不接触大的世界,永远只是井底之蛙,你会把一个芝麻大的事情看得比天还大,试想...
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实践了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智慧时,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宁静和自在。我们会以一种更加坦然和自信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会不再被过去的事物所牵绊,而是以一种更加自由和自在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和未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