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点,粟裕心目中,“刘陈邓”始终是自己的老上级。淮海战役发起前,粟裕致电主席建议“陈邓统一指挥”,主席旋即回电同意,当时刘伯承还在豫西作战。淮海战役发起10天后成立总前委,说明了主席对“大淮海”的重视。第四点,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的三大特殊贡献。一是对粟裕“小淮海”构想的赞同,让华野有了中原军区...
西柏坡的回电第一时间就到了:“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并进一步指示道:“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必请示”!也就是说,中央军委已将淮海战役的指挥权,完全交给了总前委,且给予了充分的信任。注意,这已经是军委第二次在电文中,重申“刘陈邓”有权临机处置一切,权责规定得非常清楚了。都看过《...
此后,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紧接着成立了淮海战役前委,刘陈邓三人是常委,有权力代表党统一指挥。在第二阶段,到底是先歼灭黄维兵团,还是先歼灭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刘陈邓和粟裕产生了分歧,但两边都没提谁指挥谁,谁应该听谁的问题,如果他们两边但凡有一边觉得自己才是总指挥,后面的战役计划都不会配合得如此...
为啥粟裕就只提到“陈军长、邓政委”来统一指挥,而不是“刘、陈、邓”呢?之前可就讲过啦,刘司令员那时候还在老远的豫西呢,都没确定能不能赶到徐蚌战场。要知道,把敌人最厉害的黄维兵团给牵制住,这可是“小淮海”战役能获胜的重要保障呢,所以情况就是这样。次日,军委就给粟裕的请求回电啦,同意让陈、...
第三,歼击黄百韬兵团是由华野独自承担的,“刘陈邓”不想过多干涉,完全相信粟裕的大兵团指挥能力,所以当时的情况是,两大野战军的相关电文,都分别发往西柏坡,需要互相通气的也须由军委电台转发,而军委给总前委和华野的指示和命令,也同时发给两大野战军,避免耽误时间。毕竟粟裕和谭震林也是总前委电委员,这是...
当讨论淮海战役的总指挥时,人们的目光主要聚焦在粟裕、邓小平和刘伯承三人身上。这一观点的支撑理由充分:粟裕不仅是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提出者,而且他的华东野战军(华野)在战役中扮演了主力角色。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粟…
我从时间序列来论刘陈邓对粟裕的实际指挥:一、48年11月18日21时,粟裕按照军委的意图部署打邱李兵团,并建议中野在对付黄维的同时,再抽出一部兵力阻击李延年、刘汝明,等消灭黄伯韬后再转移兵力到南线,电文最后“是否可以,请刘陈邓指示”(没有请军委指示)。二、48年11月19日17时,军委对粟裕部署做出批示:“应即...
淮海战役中,华野中野各自有独立的指挥机构,需要进行跨野战军调遣部队时,刘陈邓与粟裕的指挥水平应该相差不大,许多事情简单一说就都清楚了,合作很顺畅,不存在必须下死命令或要求调拨部队遇到不执行的情况出现。但实际上中央也是考虑到毕竟是两个野战军,又各自有指挥机构,所以又专门强调了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处理一切。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野战军刘陈邓三人经过商议后,联名向中央军委表态,此时粟裕似嫌歼敌企图过大,可能会丢失取得的战果,因而并不赞成继续作战。针对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三人的意见,中央军委极其重视,但在经过讨论之后,毛主席还是做出了决定,向刘陈邓三人发去了一封,名为《全力配合阻敌北援,保证粟军南面安全》的...
最后,总前委排名顺序是“刘陈邓粟谭”,这就很能表明情况了。在我军,人事任命中排名的先后通常意味着级别的高低以及授权的大小。真想不到,淮海战役的“总指挥”排的名次不是头一个,而是在当中或者靠后。淮海战役获胜之后,主席给前线指战员发的几次贺电里,排名顺序一直是把“刘陈邓”放在最前头,接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