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没的说,通过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和蓝玉案将一大半开国功臣都杀了,但刘邦与之不同,他并没有滥杀功臣。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年轻时曾跟随张耳游历,秦朝统一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而刘邦能从一个小小的亭长崛起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离不开身边众人的帮助,萧何、张良、韩信、卢绾、曹参、周勃、樊...
但刘邦生性多疑,尤其是他开始杀功臣后,总觉得其他人会开始防着他,所以他干脆“一视同仁”,把这些诸侯一锅端。可以说诸侯王谋反之路的全过程,都有刘邦的猜忌和逼迫的影子,因此,锅的大头还得刘邦背,因为当大哥不是他这么当的。但次要责任并不是无责任,刘邦对异姓王不放心,异姓王心里头一样也憋着坏。有...
第三,儿子的软弱。记得在历史上发生过刘邦废太子事件,这一事件被称为刘邦的糊涂行为,可仔细剖析其过程,我们会发现,刘邦的处境还真难。刘邦当时号称无敌,而他的儿子却极度软弱,因此刘邦觉得他镇不住诸多开国强人,就想换赵王刘如意上位。可事实如何呢?在功臣集团的倒逼下,刘邦只能无奈放弃。这个事件中直接暴露...
在智谋的殿堂里,张良无疑坐上了头把交椅。此君早已将刘邦的心思揣摩得透亮,因此在刘邦功成名就之际,张良明智地选择了激流勇退,从而巧妙地避开了刘邦的猜疑之网。令人唏嘘的是,彼时的大汉朝堂,早已不复往昔起义时的那份纯真信任。君臣之间,开始上演起猜疑的游戏,君主对臣子心生疑虑,而臣子亦对君主难以释怀。
是的,汉帝国真正的功臣群体是以萧何、曹参、张良为代表的军功派,刘邦一个也没有杀,不仅没有杀,还与他们分享了权力,将以丞相府为代表的政府机构让位于功臣派。当然,刘邦也对功臣派采取了制衡,以刘姓诸侯王群体来制约功臣派的权力,保证皇权能够一直在刘氏子孙的手中循环。这样看的话,刘邦杀韩信等人是不得...
一、刘邦为何要诛杀功臣韩信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兔死狗烹”这个词,意思是兔子死了,抓住兔子的猎狗便被煮来吃了,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统治阶级效力的人,最后反被原先主公所杀。历史上刘邦和项羽就给我们上演了一场兔死狗烹的戏码,刘邦最初的力量非常薄弱,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他就如同小兔子一般,无法...
匈奴当年围攻韩王信,韩王信派人告急求救,而刘邦作为大哥,不仅不帮忙,还使人责让之,这摆明了就是要借刀杀人呀。没别的缘故,就是因为——你是王。再回过头来说刘邦杀功臣,其实他杀的都是有双重身份的功臣,这些人既是功臣又是异姓王,而那些没有分封裂土的功臣,则鲜有被害的例子。在刘邦的功臣班子里,...
汉朝的开国功臣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军功集团,他们基本上是陪刘邦沛县起兵的那帮人,也可称其为“丰沛集团”。比如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雍齿及后来造反的陈豨等等众人。当然,张良、陈平也可列入军功集团。二是外戚集团。他们就是刘邦正妻吕雉的家人。吕雉后来成为皇后,她的家人便成了准外戚。比如她的...
既然开了头,刘邦就打算停下来,开始了诛杀功臣的运动。杀了臧荼之后,刘邦听说匈奴闹得挺欢,已经韩王信交上火了。结果带着兵去救援,到了之后刘邦发现韩信根本没和匈奴打仗,而是派人去和匈奴交涉。刘邦本能的以为韩信投降了匈奴,于是带人攻打匈奴,顺便把韩王信给打了。韩王信不想坐以待毙,只好追随了匈奴逃走了。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汉高祖刘邦以其开创汉朝基业的雄才伟略为人称颂,而在他登基后的决策中,如何处理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功臣,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章节。刘邦在统一全国后,出于巩固政权、防范内部动乱等原因,确实对部分功臣采取了严厉措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位开国帝王对功臣们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