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刘璋的整个政治生涯,历史评价大多称其“暗弱”、“不善为政”。然而,我们是否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个人物呢?刘璋登位后,面对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治局势,各方势力虎视眈眈,情况稍有不慎便可能权位不保。他是为了自己争权夺势,还是为益州百姓做出无奈的妥协?这一点,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或...
第三次的大背景是因为曹操征讨张鲁,刘璋害怕朝廷随手把他也一并解决。而张松又游说刘璋,庞羲、李异(后来是陆逊部将)想要反叛,“欲有外意”,如果不请刘备前来征讨,恐怕“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刘璋的益州牧可就做不成了。刘璋深以为然,又派遣法正正式迎接刘备入蜀。这一年是建安十六年(211年)。...
关于把益州几乎接近无偿转让给刘备的原益州之主刘璋同志,诸葛亮后来如此评价说: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刘璋这个人骨子里是比较懦弱的,张鲁替益州把守着北大门,而天府之国不缺吃穿,为啥不知道用经济安抚手段笼络张鲁?最后弄得益州有想法有能力的...
在刘焉进入蜀地的时候,大佬赵韪等人对刘焉的幼子刘璋评价为“温仁”,并推举他继任为益州牧。这是一个首次对刘璋性格进行评价的词语,它与后来诸葛亮的评语“暗弱”有何不同,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刘璋即位后,由于他是被部分人推举上去的,所以另一部分人很难接受,其中甘宁、沈弥、娄发等人坚决反对,但因为实力...
刘焉的布局与刘璋关系不大,最大受益者看似是刘瑁。但时机转变总带惊喜,益州实力派不认可刘瑁,非因刘璋更贤,而是时代变迁需发声。赵韪等人推选温仁的刘璋为益州牧。请注意,“温仁”是首评刘璋性格之词。它与诸葛亮后来的评语“暗弱”有何异同,大家不妨先思考一番。刘璋即位后,部分人不满推举结果,甘宁、沈弥...
百度试题 结果1 题目刘璋暗弱 ( )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懦弱 反馈 收藏
刘璋继承了亡父的位置后,基本上是萧规曹随、无为而治。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点评刘璋时用了“暗弱”二字,并断言益州内部有雄心的士人会对他不满、另寻出路,建议刘备随时准备夺取益州,其实也是当时很多荆州士人的共识。而刘璋之所以会“暗弱”,除了自身才具不足外,其实也与益州形势有关。由于这里封闭的地形,...
示人以弱,分化朝中大佬,抓住核心兵权,毫无根基的刘璋短短数年就成功接过了刘焉留下来的这份家业。还觉得他暗弱嘛!刘备与刘璋翻脸后,双方在益州展开拉锯战。庞统的死让刘备身边少了一个顶级谋士,益州的局势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在益州北部,双方占据的地盘相差无几,刘璋手里还有相当的实力。益州从事郑度献上...
留意,“温仁”乃是对刘璋性格的初次评价用词。这一表述与诸葛亮后来所用的“暗弱”一词有何不同,诸位可预先思考一二。刘璋登基之后,鉴于他是经部分人拥戴上台,难免令另一部分人心怀不满,甘宁、沈弥、娄发等人便是忍无可忍,毅然站出来表示反对,可惜因力量微薄,反对之声未能奏效。眼见与新主公已彻底决裂,...
“暗弱”可以这样解释:昏庸糊涂不明事理,懦弱心软优柔寡断。随着刘璋被以张松为首的投降派和刘备联合起来算计,拱手让出益州,这个标签就与他融为一体,历经千年亦清晰如初。刘璋刘璋一生,虽算不上风云跌宕,但绝对称得上险象环生。我想,刘璋或许只是缺了点运气,否则,驱除张鲁,一统益州,据险而守,割据一方,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