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刘建全教授牵头,联合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Pilar Catalan教授以及以色列海法大学Eviatar Nevo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和PNAS发表了两篇论文,揭示了杂交短柄草多次杂交多倍化产生同一物种后的基因组稳定性和可变性,以及不同生境下自交物种斯特斯短柄草同域生态适应分化的遗传演化机制研究论文。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 de novo 基因组的被子植物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为采用同样的代表性物种,构建三套基因组水平的系统发育,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基因组被子植物系统发育 (Genome-scale angiosperm phylogeny, GAP) 提供了可能性。 JIPB近日在线发表了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刘建全研究团队题为“Genome-scale angiosperm ...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刘建全教授、康明辉青年研究员和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阎萍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鑫锋、刘文禹、郑泽宇、乌特勒支大学Johannes A. Lenstra教授和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吴晓云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兰州大学杨勇志教授、李克欣教授、李博文青年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邱强教...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de novo基因组的被子植物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为采用同样的代表性物种,构建三套基因组水平的系统发育,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基因组被子植物系统发育 (Genome-scale angiosperm phylogeny, GAP) 提供了可能性。 JIPB...
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刘建全教授团队在Ecography上发表了题为‘Niche conservatism limits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cago in the tropics’的研究论文。青年研究员Nawal Shrestha为文章的通讯作者,博士生杨瑛博为文章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苜蓿属物...
刘建全,一位在生物科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1969年3月出生于兰州。他在中国学术界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也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兼职研究员。1991年,他在四川大学生物系完成了学士学位的学习。随后,他在1994年和1999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了硕士和博士...
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刘建全教授团队在生态学领域知名期刊Molecular Ec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ic divergence of Stellera chamaejasme through local selection across the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northern China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山地生态系统中瑞香狼毒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共同驱动的物种分化过程。
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刘建全教授团队以异型株物种同一植株、具有完全相同基因型的两种花为对象,采用多种数据解析了这种二型花差异形成和维持的机制,相关结果以Multi‐omics reveal differenti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dimorphic flowers in an alpine plan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为题发表在的Molecular Ecology上。
刘建全,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邮箱:liujq@lzu.edu.cn 学习经历 1996年9月-1999年6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理学博士; 1991年9月-1994年6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学,理学硕士; 1987年9月-1991年6月 四川大学生命学院,植物学,理学学士。
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刘建全教授团队在Ecography上发表了题为‘Niche conservatism limits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cago in the trop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苜蓿属物种丰富度的全球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并阐明了限制苜蓿属物种分布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