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是“新青年”战友,曾经相互欣赏。刘半农为鲁迅写过的一副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被公认为对鲁迅最准确的评价;也正是刘半农向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建议,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不过后来被鲁迅义正言辞拒绝:“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刘半农和鲁迅其实并...
刘半农邀请鲁迅为此书写序,鲁迅认为写得不对,虽没有痛骂“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但在短序中直言道:“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难违旧友的面情,又该动手。应酬不免,圆滑有方,只作短文,庶无大过云尔。” 写完...
刘半农邀请鲁迅为此书写序,鲁迅认为写得不对,虽没有痛骂“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但在短序中直言道:“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难违旧友的面情,又该动手。应酬不免,圆滑有方,只作短文,庶无大过云尔。” 写完...
鲁迅称颂刘半农是五四文学革命的战士、战斗者,说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第一个战例就是答王敬轩的双簧信。 《奉答王敬轩先生》是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的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了守旧派攻击新文化运动的种种论点,作为致“新青年诸君子”...
鲁迅与刘半农分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干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一些误会影响了他们的感情,阻碍了进一步交往。了解这些误会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可以反映出这两位文化名人思想和生活的一个侧面。 鲁迅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 1918年2月10日,旧历除夕,刘半农第一次赴鲁迅寓所——S(绍兴)会馆...
1926年春,刘半农重印《何典》,请鲁迅作序,鲁迅是章门弟子,古文功底极强,傲世同辈,对刘的校点自然极不欣赏,并在序文中有所流露,刘半农深感不快,后给鲁迅赠书时,刻意不题字,双方有了隔阂。 刘半农力助 鲁迅争诺奖 1927年,张作霖坐镇北京,氛围肃杀,“语丝派”中俞平伯、章衣萍、钱玄同等先后南下,只剩周作人、刘半农...
1927年秋天,台静农在参加魏建功的婚礼时,鲁迅的友人刘半农告诉他,瑞典的斯文·赫定,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有意为中国作家争取一个提名机会。尽管大家普遍推荐梁启超,刘半农却坚持认为鲁迅才是更合适的人选。刘半农深知鲁迅的性情,对这种事总有些抵触,觉得直接跟他说肯定行不通,所以打算让台静农去跟鲁迅商量,看看...
纵观刘半农短促的一生,以出国留学为界,可以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相比较鲁迅一生投枪和匕首的犀利,李大钊视死如归的壮烈,刘半农显得寂寞了许多,以至于鲁迅就认为后来同他就不是一路人了,他说半农君前十年浅得清澈,他十分怀念,后十年半农变了很多,不是同路人了。
鲁迅与刘半农,都是100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键性人物。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之一,这大致是公认的。 他们都是新青年时期的战士,一同向着旧文化、旧文学发起批判。他们的相识,按照鲁迅先生的回忆,大约在新青年的编辑会议上第一次见面。1918年2月10日,旧历除夕,刘半农第一次赴鲁迅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