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到北大后,面对一群学贯中西的教授,自知资历浅,决定出国读博深造。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刘半农考取了官费赴英留学的资格。1920年2月7日偕夫人朱惠和女儿小蕙赴英留学。由于英国生活费较高,迫于生计,刘半农一家很快转赴法国。刘半农本来准备研究文学和语言学...
医生抱着一个小婴儿走出房间,对刘半农说:“是个女孩,母女平安。”刘半农接过孩子,低头看着这个初生的小生命,心中既有喜悦,也带着一丝隐忧。医生离开后,刘半农小心翼翼地将女儿放在朱惠身旁,朱惠疲惫地问道:“阿彭,是男孩还是女孩?”刘半农温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是个小公主,和你一样漂亮。”他表现得...
赴英之后,刘半农才知道,英语有男女之分,汉语却只有一个“他”字,怎么才能区分性别,考虑再三的刘半农推出了一个新字-她,用来指代第三人称的女性。这一个字,让刘半农背负了三年的骂名,有些渴求自由和独立的女性很是不满,认为刘半农用这一个字,将她们在人群中重新标记了出来,继而丧失了与男性平起平坐的能...
刘半农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北京大学教授。其墓地位于香山东北方向的玉皇顶上,玉皇顶以山腰有一座玉皇庙而得名。墓基是一个石砌方台,墓盖在方台之上;北端石砌基座上有一座方形大理石柱,南向立面镶嵌着刘先生的巨幅遗像。刘半农墓简介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北京大学教授...
今天是刘半农诞辰133周年,让我们跟随团结出版社《不尽往事尽风流》一书,走近这位独立不羁的民国教授,感受他短暂却传奇的一生。 + ✦ + 少年才子刘寿彭 刘半农获博士学位时的照片 刘半农,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号半农。一八九一年五月生于江苏江阴西横街。父亲刘宝...
有一次,两人在外面散步,刘半农看到朱慧裙摆下穿着鞋子的小脚,觉得裹脚对女性来说太痛苦,决定帮助朱慧。回家后,他央求母亲劝劝朱夫人,不要再给朱慧缠足,三寸金莲对身体不好。从小就提倡妇女解放的刘半农也因为这次经历,为创造“她”字埋下伏笔。1910年,为了给母亲冲喜,19岁的刘半农和朱慧结婚,有情人终成...
刘半农,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与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齐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四台柱”之一。刘半农原名刘寿彭,1891年出生江苏江阴一户清贫的教书匠家庭。在父亲刘宝珊的督促下,刘半农从小勤奋好学,成绩每每名列前茅,国文、英语尤为出色。老师们看到他都赞不绝口:“此小子不同凡响,其前途不可限量!”刘...
只是令刘半农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日后竟然会因为一个“她”字,招致全国女性长达3年的痛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前文我们有谈到: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等人都是使用“伊”作为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她”的人有,但不多,名气也不够大。加上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新青年》也没有使用“她”这个...
老师看得出,刘半农并非池中之物,曾经说刘半农不同凡响,以后更是前途不可限量。腹有诗书气自华,刘半农的气质就让人挪不开眼睛,而这样的气质也总是引来一个妇人的侧目。这个妇人眼光极佳,在烧香中看到这个不同凡响的孩子,想到自己的女儿还未许配人家,于是把握住这个机会上前与刘半农的母亲攀谈了起来。这个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