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祭祀仪式中,刍狗是一种重要的象征物,在祭祀之前,人们会精心制作刍狗,用最好的草和工艺将其打扮得庄重无比。然后它被放置在神圣的祭祀场所,接受人们的供奉,此时的刍狗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敬意,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它也象征着纯洁、神圣。可是一旦祭祀结束,刍狗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它也不再被人们珍视,...
刍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典出通行本《道德经》老子第五章,郭店简本《老子》无此句。郭店简本仅有本章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文义与通行本同。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夫...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刍狗是指草料喂养的狗,比喻人品低下、道德败坏。刍狗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不检、品德败坏的人,通常是指那些丧尽天良、无法无天的坏人。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刍狗一词通常用于描述道德败坏、品行恶劣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场景中使用。
【刍狗】什么意思 古时用草编结成的狗形,供祭祀用,用完即丢弃。后比喻轻贱无用之物。《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周宣传》:「刍狗者,祭神之物」 来源:-- 词典修订版 【刍狗】什么意思 (词典简编版) 古时结草为狗形,以供祭祀之用...
在古代,刍狗是一种用草制成的狗的模型,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它不是真正的狗,仅在祭祀时充当一种象征性的角色。因此,“刍狗”并没有实质性的价值,只是一种象征。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指天地间的万物在自然的眼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所有生物和事物都像那没有实用价值的刍狗一样,毫无偏爱...
还有一个成语叫“已陈刍狗”,出自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的是已经用过的刍狗,比喻那些过时的、没什么大用处的东西。更进一步引申,它也可以用来比喻腐朽的思想、言论或做法。从古代祭坛上的祭品,到现代语言中的比喻,“刍狗”的含义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但其核心意义“失去价值,被丢弃”却始终未变。...
另有一个成语“已陈刍狗”,源自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意指已经使用过的刍狗,象征着那些 outdated、不再重要的事物。更深层次地,它亦可以用来比喻腐朽落后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刍狗”的意义经历了悠久的演变,从古代祭坛上的祭品到现代语言中的比喻,其核心含义“失去价值,被丢弃”却始终保持不变。...
"刍狗"是古人用草扎成的狗形祭品,在祭祀时受到庄重对待,但祭祀结束后就会被丢弃。老子用这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不会因为某物贵重就特别眷顾,也不会因为某物卑微就加以歧视。这种公平无私的态度,正是最高的"仁"。这种思想在汉文帝时期被奉为治国方针,文帝以"无为而治"的理念治理国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