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微管(红色)附着在染色体(蓝色)上。具有正常TTLL11功能的细胞(右)有着正常的微管多聚谷氨酰化率(绿色),而没有TTLL11功能的细胞(左)未被修饰。)为了制造新的细胞,我们必须分裂现有的细胞。这是一个持续的、频繁的、无处不在的过程,始于受孕,终于死亡。据估计,...
细胞分裂素氧化酶(CKO/CKK,EC 1.5.99.12),也被称为细胞分裂素氧化酶/脱氢酶,是一种含铜的胺氧化酶。细胞分裂素氧化酶能特异性催化细胞分裂素类异戊二烯侧链的不饱和键,并能控制细胞分裂素(CK)的合成与降解,以稳定植物体内CK的含量。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可促进内源CK降解的关键酶。生化特性 底物特异性...
分裂荧光素酶的原理是基于荧光素酶的结构和功能。荧光素酶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发光酶,可以将荧光素氧化成发光的产物。它的活性通常由两个结构域相互作用而形成。因此,将荧光素酶分成两部分并通过互补的方式使其重新组合,可以恢复酶的活性。 N端和C端是分裂荧光素酶的两个部分,它们分别包含了荧光素酶的两个结构域。
它是一种将荧光素酶分裂成两个互补片段的蛋白质,通过这种分裂,可以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检测和定位。 分裂荧光素酶的互补片段通常被称为N端(N-terminal)和C端(C-terminal)片段,它们分别是荧光素酶的两个功能区域。当N端和C端片段结合时,它们可以恢复成完整的荧光素酶活性,从而产生荧光信号。这种恢复的荧光信号...
分裂的nanoluc荧光素酶指的是一种已经经过改造的nanoluciferase(NLuc)。NLuc是一种由海洋火葱(Oplophorus gracilirostris)产生的天然酶,可产生强烈的荧光信号,被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物标记和荧光成像。 通过分裂技术,NLuc可以被分割成两个或多个不完整的片段,这些片段在表达时无法产生荧光信号,但当它们重新结合时...
每次细胞分裂时,构成单个染色体的长DNA分子末端的端粒会略微缩短。端粒保护染色体,就像保护鞋带的末端一样。最终,端粒如此之短,以至于染色体上重要的遗传密码暴露出来,细胞就无法正常工作,进入僵尸状态。 细胞日常维护的一部分包括通过使用Polα-引物酶补...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会发生大规模的结构重组,这是通过广泛的蛋白磷酸化实现的。蛋白磷酸化受到两种酶的协调控制:负责添加磷酸基团的激酶,和负责去磷酸化的磷酸酶。在基因组成功分离之后,细胞必须通过有丝分裂退出(mitotic exit)恢复分裂前的状态,而磷酸酶活性在这个程序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激酶是2008年公布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定义 在MAP激酶激酶激酶(如Raf、MEKK1~4等)的催化下,通过丝氨酸/苏氨酸残基部位磷酸化而激活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包括MEK1/2、MKK4/7、MKK3/6等。被激活后磷酸化ERK1/2、JNK1/2,3和P38,使MAPK信号转导得以继续。出处 《生物...
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激酶激酶是2008年公布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定义 受体外促分裂信号(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应急)等的刺激而激活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包括Raf、MEKK1~4等。此酶被GTP结合蛋白(如Ras,Rac,Cdc42等)和特异性的蛋白激酶激活后磷酸化MAPKK(MEK1/2、MKK4/7、MKK3/6),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