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分兵是指将军在战斗中将军队分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分别执行不同的任务或行动。这种分兵的策略可以使军队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多线作战,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分兵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将资源、人力等分成多个部分,分别去处理不同的问题或任务。也可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为华野吸引火力的说法可以告一段落了,正好相反,先有刘邓跃进的决策,再有华野分兵的战略配合,华野本可以不分兵,而华野分兵外线出击是军委让华野为刘邓大军跃进减轻压力的决策。
本来华东野战军“七月分兵”的战略目的,就是为了牵制敌军,以内线、外线兵团同时在整个鲁中、鲁南、鲁西对敌人发起攻势,以此来减轻敌人对中原野战军的压力。 结果,华东野战军却因为分兵导致了自身力量薄弱,三仗打下来,让敌人窥探到了弱点,不仅无法牵制住敌军主力,反而让敌人将原先留在鲁中、鲁西南的主力部队移往大别山。
“七月分兵”,成为华东野战军执行外线出击任务的开始。 1947年9月7日至9日,华东野战军在菏泽以东之沙土集地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五十七师,有力地配合了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的作战行动。图为沙土集战役之后,华东野战军挺进鲁西南 外线部队作战英勇,但处境十分艰难...
综上所述,山东根据地其实并没有丧失过。之所以坊间会有“华野7月分兵后,丧失了山东根据地”这一说法,说白了就是相信了蒋军当年宣称“山东战事基本结束”的公告。在华野“七月分兵”之前,蒋军连遭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几场大败,损兵折将,却始终不肯改变重点进攻山东的既定战略。在战役指挥上,蒋...
徐帅谈1935年草地分兵:不存在“武力解决”的密电,至少我没见过 毛主席回忆军事生涯时,曾经提起过一个“至暗时刻”。1960年主席对美国友人斯诺讲道,长征时“草地分兵”,他带领中央机关和原红一方面军部队果断转移,避免了分裂和武力冲突。这是毛主席眼中最危险的时刻,建国后仍心有余悸。在这次事情中,叶剑英元帅...
蒋军因华野“七月分兵”,被迫分散自己重兵集团后,造成了其向山东根据地腹地攻势的停顿。在难以确定新的主攻方向的情况下,这才造成了像整编第11师这样的绝对主力停留于南麻20天的局面。应该说,这就是“七月分兵”产生的战略效果之一。在我军方面,精于计算的粟裕又何尝不知整编第11师工事完备,我军雨季作战...
如果说115师第二次分兵进军山东是将敌后抗日战场从山西发展到全华北的关键,那么第三次分兵与新四军建立联系就是党中央指挥协调全国敌后抗日战场的重要布局。在1937年底经过国共两党艰难谈判,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但是新四军和八路军相比不但人数少装备更差,而且存在广大官兵长期游击作战缺乏统一领导的先天...
华野的“7月分兵”无疑属于后一种,虽然分开作战,但指挥必须统一,就连毛主席也强调过:“华野只是分兵,建制仍是不变。”内线作战的五个纵队当然还是按老规矩,粟裕一肩挑起了战役指挥,陈毅负责战略规划。然而,接下来面对国军主力的几场战斗嘛...尽管事先已有了心理准备,但真正面对失利的时候还是有点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