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地区,凤仙花霜霉病的病菌通过孢子囊进行初次和重复感染,完成每年的病害循环过程,无显著越冬期。而在北方,病菌则以卵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次年,卵孢子通过水流或雨水的溅射传播,孢子囊萌发后进行初次感染,随后,病斑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再感染,使得病害得以扩散。
霜霉病极有可能通过穴盘苗、扦插苗和植株本身感染带入,也有可能是带菌孢子随风流动而感染庭院植物。若种植者在种有非洲凤仙花庭院区域内繁育植株材料,那植株材料极有可能通过空气中的带菌孢子感染霜霉病,这就需要种植者及时发现早期症状,采取预防性措施,仔细检测温室环境湿度,尽可能降低环境湿度和叶片受潮时间 二是购买...
。凤仙花霜霉病是凤仙花最主要的病害之一,自1877年在德国的野生凤仙花(I . noli -tangere )上首次发现霜霉病以来,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4],已侵染同属的水金凤、齿萼水金凤、峨山水金凤等多种植物[5]。凤仙花霜霉病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叶面病害,尤其在潮湿、夜间凉爽的环境下容易发病,一旦发病便迅速...
凤仙花霜霉病学名Plasmoparaobducens(Schrtiter)Schroter,世界各地均有为害。主要为害叶片,降低观赏价值。为害症状 叶上病斑初为褪绿斑块,常为叶脉所限呈不规则形,后期变为黄褐色或褐色坏死斑;叶背可见白色霉状物,较厚密,严重时覆满全叶,致叶片枯焦,影响观赏。形态特征 孢囊梗2—5枝自气孔伸出,主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