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燥,①病证名。外感燥证之一,系感染秋燥之邪而偏寒者,与温燥相对而言。亦称燥凉。《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初起多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然又见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治宜辛开温润,用杏...
凉燥,又可称寒燥,属燥淫证候。多发生在深秋时节,因凉燥之邪侵袭,犯表伤肺。以恶寒重而发热轻为主症,同时伴头痛无汗、鼻咽干燥以及咳嗽痰少;次症包括唇燥不渴及皮肤干燥;舌苔薄白少津,舌质淡红;脉浮。以病因
凉燥,中医:凉燥的功效与作用,凉燥介绍及知识点,中医大辞典。病名。亦称燥凉。指感受秋燥之邪而偏寒者,与温燥相对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
(1)燥邪犯肺偏凉燥证候:初起多见头痛身热[方剂汇www.fane8.com],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然又见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治则:宜辛开温润。主方:杏苏散、葱豉汤加减。方药:杏仁、紫苏叶、陈皮、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大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杏苏散);连须...
凉燥,乃秋分时节之特有气象,其时天地渐寒,万物收敛,人体若未及应变,不慎感受秋凉肃杀之气,其病候颇似风寒束表之证,然又兼具干燥之象。患者多见发热轻浅,恶寒深重,头痛紧束而无汗,咽喉干涸如焚,唇舌皆显干燥之态,干咳连连,声嘶而少痰。观其舌象,淡红之中苔薄白而干;切其脉象,则浮而细弱,尽显...
凉燥是指在干燥的环境中,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出现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喉咙干燥、口干舌燥、皮肤干燥、便秘等。在干燥的环境中,人体的呼吸道和皮肤容易失去水分,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容易引发咳嗽和喉咙不适。同时,口腔和皮肤的水分流失也会导致口干舌燥和皮肤干燥。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还容易引发便秘等肠胃问...
温燥和凉燥在病因、症状、影响部位、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其区别如下: 1.症状表现:温燥主要表现为身体内部的热感,如口干舌燥、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而凉燥则以身体外部的冷感为主,如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小便清长等。 2.发病原因:温燥多由体内阳气过盛、阴液不足导致,如过食辛辣、...
外燥、内燥、温燥、凉燥,此四者皆言燥邪致病,但外燥、内燥是从燥邪的来路讲,外燥系指六淫之燥邪为害,内燥则指由于阴津耗伤而出现的燥证。温燥、凉燥则是说外燥的性质有寒热之分。 它们的具体区别有以下内容。 一、外燥 一指外感六...
初秋多为温燥,深秋多为凉燥。 俞根初说: “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可见,深秋气寒燥而偏寒的是凉燥;初秋尚热燥而偏热的是温燥...
凉燥是指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於寒者。 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寒,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嗌乾、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窜痛、皮肤乾痛、舌苔白薄而乾等症。这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於寒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