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圭表观测日影长短,测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故曰“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的白昼为最短的一天,随后随着太阳直射位置的逐渐向北移动,往后的每一天白昼都在慢慢变长(直到夏至的又一个轮回),为此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冬至这一天,是万物复活之机,应当庆贺。在古代,古人非常重视冬至这一天,将冬至当年来过。《唐书》载:“...
2024年的冬至将于12月21日到来,这一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象征着“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转变时刻。据《吕氏春秋》所述,此时太阳距离地球最远,阴气达到顶峰,随后阳气将逐渐回升,故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体现了自然界阴阳交替、生命循环不息的哲理。进入冬至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迎来年度严寒阶...
“陨糜角,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表达了在这一天之后,虽然外界环境依旧寒冷,但内在的阳气已经开始复苏,正如人们常说“冬至一阳生”。这样的变化预示着数九寒天即将来临,同时也是春天不远的信号。在中国的传统习俗里,冬至被视为一个重大的节日,甚至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出现。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太阳辐射最弱,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即将到来。在传统文化中,冬至被视为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象征着“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寒冷开始逐渐缓解,温暖即将到来。而“冬至一日晴,不用问神仙”...
又蕴含着哪些文化内涵和说法呢?今年的冬至时间是2024年12月21日,星期六。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的最短,而夜晚则相应地变得最长。在天文历法中,冬至被视为冬季的正式开始,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白天冬至凉飕飕”,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冬至时节白天的寒冷。随着太阳直射点...
在民间也有说法,即“冬至在尾,寒冷在二月”。其中的农历二月一般对应阳历三、四月,正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本该是草长莺飞、暖意融融,可这句农谚却似一记警钟,警示着倒春寒的来袭。谚语的意思是如果冬至是在月下旬,那么这一年冬季也比较暖和,可是在来年的农历二月份,就可能出现寒冷、降雪,甚至是倒春寒...
“夏至三庚数伏,冬至逢壬数九”,这一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根据五行理论,四季分别对应木、火、土、金和水,其中夏季为火,秋季为金,冬季为水。而“长夏”则指农历的六月。夏至三庚数伏,源于“庚”属金,金与秋金相连,而火又克金,因此在夏至之后,火气依然未退,秋金需要暂时被克制,这便形成了数伏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