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实验田,他问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A.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 B. 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的特别重视,提出“以粮为纲” C....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试验田.他问:“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大跃进运动” D. 改革开放 相关知识点: ...
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 ) A.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 B. 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特别重视 C. 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正确的以识 D. 人们为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
依据材料“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结合所学知识明显可知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人们为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故D正确。 AB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C说法不符合材料“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体现出的相关信息。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实验田,他问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A.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 B. 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的特别重视,提出“以粮为纲” C...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实验田,他问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 A.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 B. 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的特别重视,提出“以粮为纲...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水稻丰产试验田,他问:“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有( )。①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②当时的国际环境促使人们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③人们对...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试验田,他问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A.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 B. 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特别重视,提出“以粮为纲” C....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试验田。他问:“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大跃进运动” D. 改革开放 相关知识点: ...
根据题干材料“亩产1万斤”“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点。”可知,材料反映了盲目追求农业的高产量,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领导重视农业生产,排除A项;材料在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过高估计,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人们为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人的主观意志作用,而不是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