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内模控制结构中的反馈信号就反映了过程模型的不确定性和扰动的影响,从而构成了闭环控制结构。 因此为了提高系统的鲁棒性,系统模型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应该最小化。由于在实际过程中这种模型的差异主要在高频处,因此,在IMC控制中加入低通滤波器则可以抑制这种不确定性。 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理想控制特性是在 存在且控...
内模原理指出:若要求一个反馈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指令以及抵消扰动影响的能力,并且这种对误差的调节过程结构是稳定的,则在反馈控制环路内部必须包含一个描述外部输入信号指令信号和扰动信号动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就是所谓的“内模”。 2 功能作用[1] 内模控制(Internal Mode Control,IMC)是一种基于对象...
内模控制通过预测系统未来的行为来确定控制策略。这种控制原理对电机的速度和转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电机内模控制需要准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电机特性。它可以根据实时反馈不断调整控制参数。内模控制有助于提高电机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能实现对电机电流的精准调节。该控制原理在交流电机和直流电机中均有应用。 可以优化...
内模控制原理介绍如下: 内模控制是一种先进控制策略,内模控制器的设计是基于被控对象过程数学模型的。内模控制具有设计结构简单、调节参数方便的特点;特别是增强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并且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内模控制方法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应用广泛,与传统的控制方法相比内模控制方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具有实际的...
它不仅是预测控制等基于模型控制策略研究的基石,也极大地推动了常规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成为提升系统性能的重要工具。总的来说,内模原理是实现高效控制系统的关键,它通过构建内模模型,简化了控制器设计,提高了系统对指令跟踪和干扰抵抗的能力,是现代控制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内模控制原理和常规设计方法 典型的内模控制结构如图1-1所示,其中,P(s)为被控过程,M(s)为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即内部模型,Q(s)为内模控制器,r、y和d分别为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干扰信号。控制目标是保持y逼近参考值(设定值)r。D(s)表示扰动对输出的影响。为求取图中输入r与过程输出y之间的传递函...
自动控制内模原理是指采用控制器内部模型来实现系统控制的一种方法。内模控制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预测器和补偿器。 预测器用来预测系统未来的行为,通过对未来行为进行预测,可以生成控制信号以控制系统的输出。补偿器则是用来调整预测器预测的控制信号,以提高控制器的精确性和鲁棒性。 内模控制器采用的是控制器内部...
内模控制基本原理及鲁棒无差条件 一、引言 内模控制(IMC,internal model control)由Gariac于1982年提出,其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对当时提出的两种预测控制算法MAC和DMC进行系统分析;二是作为Smiht预估器的一种扩展,使设计更为简便,使鲁棒性及抗扰性大为改善,内模控制技术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备...
(1)对偶稳定性;(2)理想控制器特性;(3)零稳态偏差特性。内模控制原理 d(s)Gd(s)GC(s)r(s)+ u(s)GIMC(s)GP(s)- Gm(s)内模控制的基本结构框图如图 ++ 所示。GIMC内模控制器;Gp为过 y(s)程;Gm为过程模型;Gd为扰动通道传递函数。通过求取参考输 ym(s)+ - d1(s)入量r和扰动输入d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