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示:"养晦且待时,中天见明月。"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明月:1.明朗的月亮。2.指明珠。 中天:1.高空中。2.天运正中。有颂扬盛世之意。3.天文学上指星体由东向西运行,通过子午圈时,称为「中天」。 养晦:养指隐蔽、隐藏,晦指昏暗,隐蔽在黑暗中。
写作背景:这篇杂说是在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末或十年初写的,当时苏轼在京都任职。进士张琥在回家之前来看望苏轼,苏轼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着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特地写了这篇短文送给张琥,并愿与之共勉。📚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 出自苏轼的《稼说送张琥》 解释:广泛地阅览而简要...
**韬光养晦以待天时解析** 一、引言 “韬光养晦以待天时”是一句富含深意的古语,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应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策略。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韬光养晦”的含义 1. **韬光**:指隐藏自己的光芒,不轻易显露才华和能力。
韬光以待时,养晦以待用 ——杨慎《韬晦术》赏读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社会管理教研部 472000) 杨慎(1488-1559)是明代中期文学家、政治家,与解缙(1369-1415,明代首席大学士(内阁首辅))、徐渭(1521-1593,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人。杨慎秉性耿...
“韬光养晦”一词,出自《旧唐书·宣宗纪》,意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待时而发。司马懿正是深谙此道,他在曹操麾下任职时,面对权臣的压制和猜忌,他选择了低调行事,隐藏自己的才华和野心。他深知,在乱世中,过早地展露锋芒只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因此,他选择了隐忍和等待,默默积累力量,为日后的崛起...
立即续费VIP 会员中心 VIP福利社 VIP免费专区 VIP专属特权 客户端 登录 百度文库 期刊文献 会议韬光养晦以待天时的意思隐藏锋芒,修养心性,待时而发,低调地发展自己,等待机会,不能与当世实况做无益的抗衡。©2022 Baidu |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 网站地图 | 百度营销 ...
韬光养晦待时而动,司马懿最精于此道,明朝杨慎对此总结的很到位 司马懿的成功秘诀在于一个“忍”字,这个“忍”既有“忍耐”,也有“残忍”。但是他并没有把他的成功秘诀总结出来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千年后的明朝一个叫杨慎的人替他做了,写了一本书名叫《韬晦术》。客观您请阅:东坡先生曰:古之圣人将有为...
韬光养晦,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一种体现,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常采取的一种处事哲学,是一种策略或人生态度,意味着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是保持低调。【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一块未琢之玉,在熊熊炉火中静静等待着三日时光的洗礼。
韬光养晦,待时而动。 天下否闭不通,君子宜引退,此为处否之正道,故曰“贞吉”。 初六有应,故“亨”。 否之时,野处食草,示人无为,自全之道,如微子,姜太公等处纣之世者近是。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拔茅茹”,卧薪尝胆之志。
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前,司马懿曾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选择隐居家中,潜心研读兵书、史书,锤炼自己的心智和才能。这一时期的司马懿,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猛虎,表面上看似平静无波,实则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他的韬光养晦,不仅是为了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更是为了在未来的舞台上能够一鸣惊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