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吏[diǎn lì] 1. 主管的官吏。 3. 吏员的通称。清代司、道、府、厅、州、县的吏员都叫典吏。见《清会典·吏部·文选清吏司一》“八曰吏”注。 典吏 引证解释 ⒈ 主管的官吏。 引唐 陈子昂 《上蜀川安危事》:“蜀 中诸州百姓所以逃亡者,实缘官人贪暴,不奉国法;典吏游容,因此侵渔。” ...
成语(Idiom):典吏 发音(Pronunciation):diǎn lì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官员廉洁公正,忠于职守,为人民办实事。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典吏是指在古代中国官场中,廉洁公正,忠于职守,为人民办实事的官员。典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的道德标准之一,代表了为政者应该秉持的价值观。
历史官职> 典吏 吏名。明清四种外吏 (承差、书吏、典吏、攒典) 之一。即司、道、府、厅、州、县之书吏。请各省布政使司设二十五人至七十二人不等,江苏最少,四川最多; 按察使司设六人至五十六人不等,江苏最少,四川最多。府设十余人至二十余人不等,厅设一人至十四人不等,州设四人至二十人不等,县设五、...
典吏是古代衙门中的低级事务人员,主要负责衙门文书、档案、表册等的管理和收发工作。具体来说,典吏的职责包括收取、送发、启缄和保管案牍等事务。他们通常是在六房佐助司吏办事,或在架搁库、承发科担任主管。在明清两代,典吏还承当书写文稿等事务,并且五年役满后会进行更换。尽管典吏的官职不高...
典吏 《典吏》 更新时间:2023-07-04 19:50:45 词语典吏 拼音diǎn lì 书写典吏 解释 1.主管的官吏。 2.吏员的通称。清代司﹑道﹑府﹑厅﹑州﹑县的吏员都叫典吏。见《清会典.吏部.文选清吏司一》"八曰吏"注。
在古代的官僚体系中,"典吏"一词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最早出现在唐代,被用来指称主管的官吏。在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上蜀川安危事》一文中,他提到蜀中诸州的百姓之所以会逃亡,正是由于官员们的贪婪和不守法纪,而这些官员中的"典吏",更是成为了欺压百姓的罪魁祸首。这里的"典吏",不仅是对那些具体...
典吏的工作职责是负责衙门文书、档案、表册等案牍之收取、送发、启缄、保管等事务卫作。明朝为中央和...
当时明朝有一个叫做南丰的小县城,里面有一位叫做冯坚的典吏。典吏这个官职虽然“不入流”,也就是没有品级,但典吏这个职位上的人也是朝廷吏部亲自挑选,然后皇帝亲自签发的。所以典吏也算是“朝廷命官”。 冯坚是典吏,也就是县令的手下,负责一些缉拿和看押犯人的工作,有时候还要兼任一下县丞和主薄的工作,所以...
进入清代,典吏的定义进一步明确。清代的司、道、府、厅、州、县均设有典吏一职,这些吏员统称为典吏,他们的职责主要是协助各级官员处理日常政务,管理文书档案,同时监督官吏的行为,确保他们能够遵守朝廷的规章制度。根据《清会典·吏部·文选清吏司一》的记载,典吏是吏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