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行为不正,纵然发令也没人听你的。指待人处事,关键是要以身作则。出处 《论语·子路篇》: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解析 A 本题考查孔子的经典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孔子。意为,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因此,BCD选项不符合。故正确答案为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是( ) A. 《史记》 B. 《论语》 C. 《左传》 D. 《资治通鉴》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 正确答案:B 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是《论语》,所引四句见《论语.子路篇》。反馈 收藏 ...
第二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篇》。意思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成书于战国前期。《论语》全书...
基本概念 关于“正”,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如下观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zǐ子yuē曰::qí其shēn身zhèng正,,bù不lìng令ér而xíng行;;qí其shēn身bú不zhèng正,,suī虽lìng令bù不cóng从。。 译文 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
【答案】B 【解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 是 《论语》,所引四句见 《论语·子路篇》。 【错误分析与防范】 此题首先容易误选A项。 此句话是在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用来评价李广的,同学们对此应该记得很 清楚,因此凭借第一印象会选择A项。 其次容易误选C项...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哪里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出自《论语·子路篇》 全句——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讲述了“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它源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子路篇》。原文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的译文大意是,孔子说:“一个领导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那么即使他不发布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