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子、τ子和相伴的电子中微子ve、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及它们的反粒子共12种。③强子。直接参与强作用,也参与电磁作用和弱作用的粒子。其中自旋为整数的强子称为介子,自旋为半整数的强子称为重子。强子的数目众多,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强作用衰变的粒子,其寿命极短,是不稳定的粒子,也称为共振态。
有能量、有寿命,可以自然地表示那些会自解离的共振态 3. 这些共振态也可以作为连续谱的端点:试考虑一个锂原子,一个电子被电离出去,而剩下两个电子形成了一个共振态。 当然,我们仍须阐明为何复转动后能谱中冒出来的本征值能够描述不稳定的共振态。这里给出一个比较粗浅的解释。考虑某一初态 \psi ,经过时间 t ...
共振态是指在某种外部激励下,系统的特定模式与激励的频率相吻合,从而使系统能够获得显著增强的能量。 1.共振态的基本概念 在粒子物理学中,共振态指的是粒子和相互作用场的复合体,其具有特定的寿命和质量。共振态的产生需要满足共振条件,即外部激励频率与共振态自身的频率相匹配。当外部激励频率接近共振态的频率时,共振...
共振态指的是粒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能级聚集现象;而共振现象则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某个性质出现明显的增强效应。 一、共振态 共振态是粒子物理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现象,指的是当外界干扰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相近时,系统会表现出突出的能级聚集。在粒子系统中,粒子的能级是离散的,每个能级对应着一定的能量...
2002年,人们在研究14Be破裂生成的10Be+4n反应道时,首次暗示四中子态可能存在。这一结果极大地刺激了理论研究,但所有的理论结果都表明,要符合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必须极大地修改现有的核力。但这一结果并没有排除极短寿命四中子共振态存在的可能。 图1. 文章发表网页(文章为开放获取) ...
在数学上,共振态对应于散射振幅在复能量平面上的一个单极点。 1952年E.费米等发现在用π介子和核子碰撞时,在质心系总能量为1236兆电子伏附近时显现明显的共振现象。这个共振态被称为(3,3)共振,以表明它的自旋和同位旋都是3/2。(3,3)共振是发现的第一个粒子共振态。到20个世纪60年代中期,新发现的共振态数目...
因此,被视作入射粒子与原子核复合的亚稳复合核被称为共振态。最初,共振态观念的含义是亚稳复合粒子。共振态在粒子物理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不仅揭示了粒子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还为深入理解强子结构提供了关键线索。通过研究共振态,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描绘出原子核内部粒子的动态行为,进一步推动了...
共振态是指系统在外界激励下,使得其某一特定模式的振荡幅度显著增大的状态。在粒子物理学中,共振态通常与共振能量存在对应关系。当外界激励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系统能够吸收最大能量,达到共振态。 共振态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窄的共振宽度:共振态的响应仅在一个非常有限的频率范围内最为显著,这个频率范围通常被...
粒子共振态指的是在粒子物理实验中观测到的特殊能级或能量区域,其中粒子的寿命较长,能够表现出明显的共振行为。共振态的定义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粒子在共振态下的寿命较短,大约在10^-18秒到10^-23秒之间;其次,粒子在该态下的特定质量和能量可以通过实验观测到。 共振态的特点可以通过粒子的能谱图来描述。在能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