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
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
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左传》、《论语》以及《荀子》,这些文献都属于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三本著作均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据材料“俭,德之共也”,“节用而爱人”,可知《左传》和《论语》主要强调节俭是重要德行,而荀子则进一步拓展了对节俭的认识,指出了节俭的作用,即节俭对国强民富有重要作用,...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强调:“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论语·学而》则指出:“节用而爱人。”荀子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这表明( ) A. 诸侯争相标榜节俭以笼络人心 B. 荀子深化并拓展了对节俭的认识 C. 儒家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D. 儒墨思想...
《论语·宪问第十四篇》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01天前 《论语·宪问第十四篇》34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01天前 《论语·宪问第十四篇》35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01天前 《论语·宪问第十四篇》36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
所属专辑:老夫孔子儒《论语》正解共515篇 音频列表 1 《论语》380 宪问篇14_33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 28 2022-09 2 《论语》381 宪问篇14_34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23 2022-09 3 《论语》382 宪问篇14_35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①,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②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一主张旨在( ) A. 迎合君主集权需要 B. 缓和君民之间矛盾 C. 奉劝君王以法治国 D. 以礼规范君主行为 相关知识点: ...
故曰:俭,德之共也:所以说,节俭是美德的共同点。 岁必寡:每年必定减少。 2. 有跌伯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深远的境界。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译文: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节俭就会减少欲望。 3. 词语解释: ...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①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②身节用,远③罪丰④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小人多欲则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司马光《训俭示康》节选)(注释)①于: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