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褚遂良的“褚摹本”,现在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当中,根据历代的鉴印题跋和碳—14的测定,这件作品确实是来自1400年前,是褚遂良真迹。在这件作品当中,褚遂良没有刻意地去复刻《兰亭序》原作的牵连,而是追求用笔和气韵的相似,很好地再现了王羲之当年的神韵。在原圆明园当中,有一件“兰亭八柱”,八根柱子...
郭沫若断言,这部作品是唐代真迹,它塑造了人们心目中《兰亭序》的样貌,以致于大家都不再去关注王羲之到底写没写过《兰亭序》,它的原貌是不是这样。冯承素这一版之所以如此真切精美,是因为他采用了先进的“双钩填墨”法,并在细节之处进行了补笔。“双钩填墨”法是指将原作放在向光处,然后用极为轻薄的纸张覆...
一共三百二十七字的《兰亭序》,本是王羲之无心插柳的序言,如今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已流传千年,后人不断评说它的实用价值、文学价值、美学价值。 它就像一个神话,它的故事也像个神话,据说《兰亭序》的真迹跟随唐太宗入墓了,现在流传的都是临摹本...
《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可谓神圣矣!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一次毫不起眼的文人雅集开始了,大家临流赋诗,汇为一集,并公推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为这本诗集《兰亭集》作篇序文。王羲之饮酒微醉,捻管而书,一篇文、情、书并茂的序文诞生了,中国书法史上神圣的《兰亭序》帖也横空出世,并且影响着书法史上众多的...
如今“黄绢本”《兰亭序》真迹,重现人间,藏在台北的“兰千山馆”,鲜少公开示众,位列“国家级”瑰宝,可时常临习,感受正统“二王”笔法,写出艺术活力和灵动意态,若能掌握,日后衔接其他晋唐法帖,也能游刃有余。经多方努力,而今我们对褚遂良《黄绢本兰亭序》,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
将其藏在房梁之上,唐初时期李世民因崇拜王羲之,四处收购其真迹,无意中得知最经典的《兰亭序》在辩才手中,几次三番重金求购,都被辩才装傻回拒,这让李世民心急难耐,饭不能食夜不能寐,房玄龄见到帝王这般急切,于是举荐了监察御史萧翼,说此人聪慧无比,定能为陛下排忧解难。确实萧翼颇为机敏,他换上常服,...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书法界掀起了一场大型的“兰亭论辩”,过程我们就不详述了,出于某种目的,郭沫若先生认为《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作,并且列举除了许多证据,后世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也同意了郭沫若先生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在目前的学术界来看,是远远站不住脚的。在过去所有的书法理论著作当中都有着对于王羲之《兰亭...
上个世纪曾经出土过一本《兰亭序》真迹,它是由褚遂良临摹,距今已有1400年左右。这件初唐摹本真迹,远胜于冯承素“神龙本”,原因有三:其一,褚遂良在御书院的几十年间,广泛临摹王羲之真迹,不仅做到了“如灯取影”地步,而且一眼能辨认出是否为羲之真迹,由他临摹的母本,比冯承素的更可靠!其二:褚遂良深研...
萧翼窃取了《兰亭序》真迹,献给了李世民。李世民重赏萧翼,大宴群臣。 一代明君为了赚取《兰亭序》,竟然出此“下策”,实在令后人咋舌。 这或许是传说,或许是史实,后人不得而知。 但《兰亭序》却因此被蒙上了一抹传奇色彩。 萧翼赚兰亭图 唐太宗李世民遗诏中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要永远拥有这件挚爱...
王羲之《兰亭序》,公认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惊鸿,婉若游龙。其态行云流水,其根入木三分,字字当真尽善尽美。 有幸得遇放大版,自是与君共赏。 公元353年4月22日 (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 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 与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 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