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韦丹塔(吠檀多)韦丹塔派,又称吠檀多派,是婆罗门教哲学中最具神秘性和形而上学色彩的一派。它认为世界的最高主宰是“梵”,“梵”是宇宙精神、无限且永恒不灭的存在。韦丹塔派主张“梵我如一”,认为个体灵魂(生命我)是最高我(梵)的演化形态,与最高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个体通过修行达到与梵合一...
六派哲学是婆罗门教思想讨论的六个重要派别。可以分为两系,吠檀多系与弥漫差系。前者以奥义书的思想为主要依据。吠檀多派是根本... 展开 1 汤Yuan__2023-02-01 15:03:31 作者:木村泰贤审阅:高楠顺次郎豆瓣标注作者:木泰贤次... 展开 14 等待野蛮人2024-04-19 11:16:57 对印度哲学各流派的思想,话语...
传统上,把基于吠陀思想的哲学理论称为正统派,共有六个学派,分别是正理论(Nyaya)、胜论(Vaisesika)、数论(Sankhya)、瑜伽(Yoga)、弥漫差(Mimamsa)和吠檀多(Vedanta)被称为“六派哲学”(Darsanas)。而佛教、耆那教和顺世派则被称为非正统派。正理论(Nyaya)公元1世纪,由哲学家乔达摩(Gotama)提...
公元前6世纪,为了应对佛教和耆那教的挑战,婆罗门教对教义进行了新的解释,逐步形成了六派正统哲学。大约公元前3世纪以后,六派哲学开始出现,并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里发展完善,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体系。这六大宗派包括数论、瑜伽论、胜论、正理论、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数论派哲学以“因中有果论”为基础...
数论派认为,只有获得“非我”、“非我所”(一切非我,与我不二,不混同),明辨自性与神我之异,令二者不再结合才能解脱。 瑜伽派 该派体系复杂,其中主要有“心作用”、“三昧”、“能观和所观”、“八支行法”、“神通力”。 心作用,即心的变化,分为五种:正知(对事物的真实认知)、不正知(虚假认知)、分...
六派哲学是古印度的六大学派,各有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如下:弥曼差学派:理论与实践:强调《吠陀》中祭仪的解释与实践,认为《吠陀》是圣者依据神秘力量感得的绝对真理。根本经典:《弥曼差经》,编纂于西元100年左右。吠檀多学派:理论与实践:主要研究《吠陀》文献中的《奥义书》,认为宇宙根本...
在印度哲学史传统上,凡承认吠陀圣典权威性的婆罗门教哲学都被称为正统派哲学,凡否认吠陀圣典权威性的哲学流派被称为异端派。前者因为共有六派,即:弥曼差、吠檀多、数论、瑜伽、胜论、正理论,所以又被称为“六派哲学”。而异端派则是指的佛教、耆那教和唯物论派的顺世论。“六派哲学...
印度六派哲学的创作者· ··· 木村泰贤作者 作者简介· ··· 木村泰贤(1881—1930)是20世纪日本佛教学的重要开拓者与建设者。其研究领域主要在印度宗教哲学、印度佛教哲学方面。主要作品有《原始佛教思想论》《阿毗达磨的研究》《印度宗教哲学史》《印度六派哲学》。木村泰贤因《印度六派哲学》于1916年获得...
六派哲学代表了印度古代正统古典哲学的六个派别,以下是其基本信息:起源与背景:六派哲学源于婆罗门教,成立于公元前后。兴起于笈多王朝时期,共同尊奉《吠陀经》。主要派别:弥曼差学派:关注于对《吠陀经》的解读与实践,通过文字解释和仪式实践达到宗教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吠檀多学派:弥曼差学派的延续和...
六派哲学(şad-darśana),亦作正统派(Astika),是印度哲学的六个主要派别,兴起于笈多王朝时期,即5世纪前后。共同尊奉《吠陀经》。 这六派分别为: 弥曼差(Mimāṃsā) 吠檀多(Védānta 或 Uttara Mimamsa) 数论(Sāṃkhya):于公元前4世纪由迦毗罗所创立。 胜论(Vaiśeṣika) 正理论(Nyāya) 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