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所是公共服务机构。公所是一种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如法律咨询、调解纠纷等。这种机构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下面将详细解释公所的具体含义及其职能。公所的含义 公所通常指的是政府或社会组织设立的,为广大公众提供服务的场所。这种机构的存在是为了...
清代和民国年间,老城厢地区有大量会馆、公所,如会馆街的商船会馆、中山南路的三山会馆、外咸瓜街的漳泉会馆、荷花池弄的浙宁会馆等近30个;豫园萃秀堂的豆米业公所、内园的钱业公所、毛家弄的纱布业公所、白渡路的茶叶公所、董家渡路的棉花业公所等100余个,其中豫园...
告别直隶总督署,记者驱车赶往保定另一片古建筑群所在地——淮军公所。青砖、黛瓦、朱门,高大的牌楼门左右对称,层层叠落的马头墙层次分明,正中间刻着“敕建李文忠公祠”这七个大字的古建筑给人一种庄严、厚重之感。1888至1891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奉诏修建“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
四明公所,又称宁波会馆,最初就是这些在上海经商的宁波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行会组织所在地。由于宁波人重乡情,又善于经营,没有几年就发展成为数以几十万的大帮会,四明公所也逐渐成为在沪宁波同乡的一个集会场所,并办理同乡善举和介绍工作,因此兼具乡情与行业协作的双重功能。由于宁波与上海之间交通便利、往来密切,随着...
在黄浦区老城厢人民路582号保存着一座红砖砌成的门楼,上刻“四明公所”四个金色大字,并立有纪念碑和说明石碑,这里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四明公所”遗址。 点击播放视频 四明公所始建于1797年(清嘉庆二年),其由五金大王叶澄衷联合宁波旅沪商人集资建造,于1803年建成,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是旅沪宁波籍人士的会馆...
淮军公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由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奏请朝廷修建,该建筑群融合了徽派建筑和北方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2015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淮军公所修缮工...
可以这样认为,会馆公所是近代商会的基础,会馆公所就像现行商会的团体会员。 早期工商业组织发轫于行会。“行”的名称,最早见于隋代。隋时东京丰都市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唐代市肆中已有“行头”、“行首”、“行人”。南宋在临安、汴梁、建康、吴兴、昆山等处,均有“行”的存在,仅在临安一地就有“...
保定的淮军公所位于老城区的西南隅,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于1888 年至 1891 年兴建的,是为了纪念淮军将士而修建的一处昭忠祠,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 淮军公所目前处于修缮阶段,不管是各个领域的学者还是保定的居民都期待着淮军公所对公众开放的那一天。我们趁着采访的机会来到了淮军公所,一览其中的神秘与震...
保定淮军公所全称为“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由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奏请朝廷修建。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是我国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淮军昭忠祠,也是目前北方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以清代徽式祠堂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该建筑群融合了徽派建筑和北方建筑风格,具有极高...
淮军公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环城西路220号,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阵亡的将士而造的一组建筑,它的全称是“淮军昭忠祠暨公所”。当然,它还兼有“安徽会馆”的功能。李鸿章去世后,这里又被改为“李鸿章祠堂”。 淮军公所规模宏大,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大体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