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晃,生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人物。他是辽东太守公孙度的孙子,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的兄弟。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历史记载并不多。在公孙恭在位时,公孙晃被派往魏国作为人质。公孙渊尚未宣布独立时,公孙晃多次提醒曹魏政府,公孙渊可能会叛乱,建议出兵讨伐。然而,魏帝曹叡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后来,...
最后,高柔也倾向于赦免公孙晃,但并不否认对谋反大逆等重罪应株连亲属,而是以公孙晃对公孙渊谋反多有揭发,也屡次劝说曹魏朝廷起兵征伐,观其心志并不从逆,因此可以原情论罪。故而,身为廷尉的高柔其主张赦免公孙晃立场是原心论罪,而非讨论公孙晃揭发公孙晃谋逆是否依律必须揭发亦或是否适用亲亲相隐的法律原则。此...
“公孙晃”的解释如下: 公 拼音gōng 五行木 部首八 繁体公 简体笔画4 繁体笔画4 康熙笔画4 结构上下结构 笔画笔顺汉字字源成语词典古文字典说文解字书法演变开头成语结尾成语 公gōng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 国家,社会,大众:~共。
三国东北王,公孙晃:报告!我弟弟要造反 220年,公孙恭被曹丕拜为车骑将军、平郭侯,不可谓不重视。但公孙恭的能力却极有限,身体更差。此前,因为生病变成阉人,性功能丧失,身体虚弱,难以理政带兵。这对曹魏来说,是件好事。曹丕在洛阳就位魏王,进一步集中王权,远在东北的扶余和濊貊都派使臣奉献。扶余和濊貊...
而历史上,公孙渊之兄公孙晃时在洛阳,因公孙渊谋反受到牵连,但公孙晃此前曾上书曹魏朝廷称公孙渊将会谋反,因而对公孙晃是诛杀还是赦免,曹魏朝廷曾引发讨论。 史载,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公孙渊夺其叔公孙恭位,割据辽东,时公孙渊兄公孙晃已在洛阳任质。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在这段期间,...
历史人物> 公孙晃 公孙康子。康卒,他因年幼未承位。部将遂立公孙恭嗣位。 公孙晃相关 郑世威 郑世翼 郑本公 郑本忠 郑可学 郑可复 郑厉公 郑申之 郑仪孙 郑处诲 郑尔忠 郑尔垣 郑立中 郑汉卿 郑汉璋 郑弘道 郑芝龙 郑朴翁 郑成公 郑成功
公孙晃和弟弟公孙渊的出生年份并未在历史上详细记载,但可以推测他们在公孙恭220年就位时都未成年。按照周礼,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象征成年,但天子和诸侯的冠礼在更早的时候举行。民间的冠礼一般在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因此,可以假设在220年,公孙晃和公孙渊都未满十五岁。在洛阳城生活了9年后,...
公孙晃,公孙渊之兄。因任子制被公孙恭送至洛阳为官 公孙修,公孙渊之子。与公孙渊一起出逃被擒斩首。
《三国志》正文短小,后世史学家裴松之为其作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其他人对三国人物、事件的评论。裴松之在引用的同时,有的时候也会针对前人的评论进行自己的看法。比如曹叡君臣对一个叫做公孙晃的人质的不同态度,就引起东晋史学家孙盛与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的隔空争论。这是怎样一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