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又叫交经八穴,其称谓首见于宋子华《流经八穴》,此书已亡佚,其内容被窦汉卿收集在《针经指南》中,故有人称之为“窦氏八穴”。书中窦氏论述了八穴的起源、位置、归经、取穴、主治病证举例和上下固定随症配穴法,虽未明确指出某穴通某脉,但已认识到八穴与奇经八脉是有联系的。此后,明代刘纯...
一、八脉交会穴概念: 四肢部有八个经穴通于奇经八脉,一般称为八脉交会穴。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或称“八脉八穴”。 八穴的记载首见于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当时称“交经八穴”。此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和徐凤《针灸大全》始称此为八脉交会穴。这里所说的交...
八脉交会穴包括公孙穴、内关穴、列缺穴、照海穴、外关穴、足临泣穴、后溪穴、申脉穴,其功效与作用需要分别分析。 1、公孙穴 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等功效,能够辅助治疗腹痛、腹泻等病症。 2、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处,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八脉交会指十二经脉有8个腧穴与奇经八脉相能。相配方法是:外关配足临泣,是手足少阳同各经相配,主治耳鸣、耳聋、目疾、偏头痛、高血压;后溪配申脉,也是手足太阳同名经相配,主治头项痛、肩周炎等,同各经相配有上下一气、同气相求的作用;公孙配内关,是足太阴和手厥阴相配,在五行中有土火互生关系,主治心胸腹疾患:...
八脉交会(八)穴是经穴分类名,出自《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八脉八穴。指四肢.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
(一)八脉交会穴概念:四肢部有八个经穴通于奇经八脉,一般称为八脉交会穴。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或称“八脉八穴”。 八穴的记载首见于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当时称“交经八穴”。此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和徐凤《针灸大全》始称此为八脉交会穴。这里所说的交会是脉气相通,不是指十二经脉与奇...
八脉交会穴,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 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 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 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 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 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 肺经的列缺(通任脉) ...
八脉交会穴是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1.位于脾经的公孙穴通于冲脉,可以用来治疗冲脉之气逆行上冲而导致的心痛心烦胸闷胁痛(胁肋部位疼痛)腹痛里急等。 2.位于心包经的内关穴通于阴维脉,内关穴可以用来治疗心脏疾病,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痛心悸(心跳...
1.八脉交会穴的定位和功效 (1)公孙 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的作用。(2)内关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联系手少阳三焦经,通阴维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