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通是指古老的、稳定的大陆块体,它主要由古代的结晶基底构成,这些基岩的成分主要是小比重的长英质火成岩,如:花岗岩,早期岩石形成克拉通的过程称为克拉通化,在前寒武纪时期(5.4亿年前),地球经历了陆壳形成、生长、壳幔圈层分异耦合并形成稳定陆块(克拉通)的过程,克拉通形成的年代大多是在30多亿年前,在27亿年...
从而确定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薄,地壳变形强烈,属于克拉通严重破坏的区域;华北克拉通西部岩石圈较厚,无明显地壳变形,主体仍然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属于稳定区;华北克拉通中部岩石圈厚度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地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部分岩石圈地幔的组成和属性发生了改变,属于改造区。
早在2亿年前的侏罗纪,华北克拉通主体上是高原,当时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地势上是东高西低,大河向西流。而破坏之后,华北克拉通东部就开始下沉,形成太行山横亘中央,克拉通截然变为东西两部分。关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机制,目前尚在研究之中,在汤森路透—中科院发布的《2014研究前沿...
然而,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克拉通并不稳定,主要体现在其下方的地幔岩石圈会随着超大陆汇聚与离散而不断变形,拆沉然后再愈合。该工作由伊利诺伊大学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发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 传统观点认为克拉通地壳受到其下方同样稳定的地幔岩石圈的保护作用。而关于克拉通...
克拉通名词解释-回复 克拉通是一个地质学名词,指的是地壳上长期稳定、没有发生过显著构造活动的区域。克拉通一词源于希腊语“kratos”,意为“强度”或“稳定性”。 克拉通地壳通常较老且厚度较大,其下的岩石较为坚硬,能够抵抗地壳运动和变形。这些地区在地球历史上经历了长时间的稳定期,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造山运动...
克拉通的定义、起源和演化 克拉通(craton)是指前寒武纪形成的稳定陆块,在其深部存在巨厚(~150-250 km)的岩石圈地幔(山根)从而可以抵御长期的构造-岩浆活动的破坏。全球大陆地表超过60%的区域被克拉通地壳所覆盖,超过90%的金(Au)、铂(...
曾经拥有稳定大陆岩石圈的华北克拉通,在晚中生代经历了巨大的构造变革,包括岩石圈地幔减薄和物理化学性质的根本改变,大规模陆内挤压-伸展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国内外科学家称之为“华北克拉通破坏”或“去克拉通化”,并将其归因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岩石圈拆沉。其实,早在三叠纪,华北克拉通就经历了俯冲...
克拉通,这一概念描述的是早期形成且长期稳定地壳部分,大多与太古宙有关。它由中性成分的陆壳与岩石圈地幔组成,形成于25亿年前,具有刚性块体特性。克拉通的地壳部分与地幔部分特征明显:地壳厚度一般在30-40公里,结构与岛弧、裂谷的地壳有所不同。岩石圈地幔厚度可达200公里,具有难融、亏损且较冷的...
早期,施蒂勒还划分出高克拉通和低克拉通,分别对应于大陆和大洋盆地;由于后来已证实大洋是活动的年轻地壳,今克拉通一词仅用于大陆地区,是地盾和地台的统称。克拉通是大陆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而发生过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常与造山带对应。 精选发现 克拉通化 华北克拉通 克拉通破坏 相关条目 克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