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材料“不为刑辟(法),惧民之有争心也”“国将亡,必多制”可知,该历史人物反对刑法,强调民心,具有无为的色彩,结合所学可知,叔向在哲学上,强调退让、务德,反对争先、聚敛,认为柔能胜刚,与老子的观点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子产强调刑法的作用,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
四、解析题。“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左传·
四、解读题。“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左传·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后,晋国的大夫叔向其写信:“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上,并有争心……国将亡,必多制”。材料表明,叔向(
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关于“不为刑辟”的含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不制定法律 B....
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关于“不为刑辟”的含义,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卷一/2008年第10...
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 A. 不制定法律 B. 不规定刑罚种类 C. 不需要判例法 D. 不公布成文法 相关知识点: 科学探究 ...
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 536 年 “铸刑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 “ 昔先王议事以制, 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 ⋯⋯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 之,弗可为矣。 ”关于 “ 不为刑辟 ”的含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题目1.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 536 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 A.不制定法律 B.不规定刑罚种类 C.不需要判例法 D.不公布成...
材料一: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晋国大夫叔向致信子产说:“昔者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徵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材料来源:《左转·昭公六年》材料二:公元前513年,晋国大夫赵鞅、荀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