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作为过渡性的楷书,极具艺术价值,《元桢墓志》便是此中翘楚。《元桢墓志》整体表现出雄强朴茂,浑穆开张的艺术特点,极具金石韵味。《元桢墓志》书写以方笔为主,整体看上去并不平稳,而是呈斜势。作为时间较早的元氏墓志之一,《元桢墓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赵万里于《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中的论断,有...
该墓志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刻成,高71厘米,宽71厘米,其笔画刚劲有力,结构紧凑,意态洒脱,气势非凡。1926年夏,这件珍贵的文物在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被意外发掘,后经于右任先生精心收藏并移存至西安碑林,至今仍完好保存。值得一提的是,《元桢墓志》是目前所发现的北魏墓志中刊刻年代最早的,它不...
《元桢墓志》是元魏宗子志石时间最古的。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17行,行18字,共306字。志高71厘米,宽71厘米。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元桢墓志》书法艺术风格鲜明,体现了北魏楷书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元桢墓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其尺寸为志高71厘米,宽71厘米。笔法刚劲有力,结构紧实且不失气势,整体意态恣肆,显得雄奇非凡。该墓志于1926年夏在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出土,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至西安碑林,至今仍完好保存。值得一提的是,《元桢墓志》是目前所发现的北魏墓志中年代最早...
北魏元桢墓志,于右任藏石,民国拓本 拓片尺寸68.87*69.02厘米 《元桢墓志》是元魏宗子志石时间最古的。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17行,行18字,共306字。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意态恣肆,气势雄奇。北魏元...
《元桢墓志》是元魏宗子志石时间最古的。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17行,行18字,共306字。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意态恣肆,气势雄奇。 原石图片 局部
《元桢墓志》虽然字小,但是气势很宏大。因为魏碑不是纯儒家的思想体系,它是融合了多种思想元素的,比如佛教、老庄思想、鲜卑文化的特质如豪放、质朴等等。有很多人说,没见过我老师这样的写法。那么没见过,就代表着不存在吗?没见过就不能写吗?魏碑里很多的碑帖资料,其实不见得都发行出来了,我们所能看到的、...
《元桢墓志》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意态恣肆,气势雄奇 《元桢墓志》是元魏宗子志石时间最古的。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17行,行18字,共306字。志高71厘米,宽71厘米。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其笔画茂实刚劲,...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一块高70厘米、宽70厘米的珍贵文物——《元桢墓志》在洛阳出土。元桢,这位北魏皇室的成员,曾于皇兴二年(468年)被封为“南安王”,以孝行著称。然而,他在后期因违法乱纪而被剥夺了爵位与官职。在随孝文帝南征时,元桢目睹了孝文帝的坚定改革意志,并敏锐地站在了孝文帝的一侧,...
北魏《元桢墓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96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17行,行18字,共306字。志高71厘米,宽71厘米。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意态恣肆,气势雄奇。此是哈佛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