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由于唐宪宗在位是用元和为其在位期间之年号,因而得名。 唐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
在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在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大好形势,宪宗出手干预了。唐廷“以法度裁制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短暂的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尽管唐宪宗在位期间取得了这些成就,但他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割...
但是他自己在统治后期被功绩冲昏了头脑,服食丹药,迎佛骨入京,变得居功自傲,骄傲自满,残暴任性,将好不容易的中兴局面又亲自摧毁。 不得不说,唐宪宗的"元和中兴",不过是唐朝自救的垂死挣扎,或者说,唐宪宗虽然为唐朝争取到眼前的生机,但却留下一大批隐患,将危墙之下的唐朝拉出来,又重新放到悬崖边上。 "元和中兴"...
刘禹锡敏锐地注意到,随着淮西的平定,大唐复兴、实现中兴已是指日可待,故在诗中有“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的满眼希望。魏博归附、淮西平定后,朝廷权威显著增强。随后,整个河南河北全部被朝廷收复,彻底改变了安史之乱以来藩镇跋扈割据的局面。天下再度一统,朝廷集权深入各地,史称“元和中兴”。元稹...
他们与宪宗一道促成了元和年间大唐的中兴。至于其他中央地方官员,大多也都是因德才兼备而被授以重任(当然这是就古代社会的道德才能标准而言)。然而随着天下渐平及宪宗思想上的变化,宪宗的选人标准也开始发生变化。一批疾恶如仇、敢于直言的官员如裴度、崔群等人受到了排挤,而一批善于奉迎、长于聚敛的钱谷之吏却...
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平定淮西的胜利,使宪宗“以法度裁制藩镇”的中兴大业渐趋成功。然而,“淮西即平,上浸骄侈”。 胜利使这位年轻的帝王在思想、生活、政治上都开始发生变化。 1、由提倡节俭到渐趋奢侈 元和年间,宪宗先后取得了讨伐西川、夏绥、镇海、淮西、淄青以及收服成德等藩镇的重大胜利。其中讨平淮西一...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是唐王朝的200岁生日,是即将削平藩镇叛乱、国家重新统一的一年。当时的皇帝是唐宪宗李纯,继位以来英明神武,十余年达成“元和中兴”成就,是唐王朝中后期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可惜的是,当时41岁的唐宪宗仅剩下两年寿命,而且是以一种非常不名誉的方式死去,唐王朝中兴大业就此结束。
淄青镇平定后,成德镇不能自安。元和十五年(820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上表归顺朝廷。至此,经过十五年奋战,宪宗终于取得了削藩战争的重大胜利,出现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号称“元和中兴”。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魏博镇田弘正的归服,宪宗皇帝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在短期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结局...
初步实现了国家的中兴,体现出了一种勇于进取、蓬勃向上、百折不挠的“元和精神”。从宪宗本人到宰臣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