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经文中称孔子为“儒童菩萨”。南亚次大陆婆罗门青年到了一定年纪会单独筑舍学习经典,这一时期的男子就称为是“儒童”,后来“儒童”一词扩大到了刹帝利种姓,泛指年幼之人。大体来说,“儒童”仍带有“男性”与“正在读书”的意思。这些中古疑伪经将孔子称为“儒童菩萨”,正是三教并行时期,佛教文本将儒道二...
《清净法行经》就是其中之一,《广弘明集》卷8载道安《二教论》,“服法非老第九”引用《清净法行经》:“佛谴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渊;摩诃迦叶,彼称老子。” 卷12载《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第8条引《须弥图经》:“宝应声菩萨化为伏羲,吉祥菩萨化作女娲,儒童化作孔丘,迦叶化...
讲堂中的女子深为儒童的言行所摄受,便徒步流浪寻找儒童。来到钵摩国时,早已筋疲力尽,昏倒在街道旁,正好国王出外行经此地,救了这位女子,并带回皇宫中暂时安住,请她负责采集鲜花装饰皇宫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儒童重回钵摩国,见到国家中的百姓们正忙着清扫街道,填平路面的坑洞,便好奇地询问原因,路人兴高采...
同世纪另一故事集《沙石集》卷l:“孔子是儒童菩萨的后身。”十五世纪著名的佛教故事集《三国传记》卷12再次引用《清净法行经》,论述孔子、颜回是佛教中的菩萨化身,是释迎派去中国之人。 重要的是,《清净法行经》中的孔子菩萨在日本的《唐镜》及之后的中世故事中被广泛征引,至少说明了孔子菩萨说的广泛流传。
定光佛住世时代,有个年轻的修行人,“儒童菩萨”。自幼聪睿,隐居山泽,乐于禅修。当他知道有佛应世的时候,就希望得到佛的亲自指导,便欢喜前去准备面见定光佛求教。途中遇到一位手持七茎青莲花的女子,就向这位名为“瞿夷”的女子说明缘由,欲买来她手中的鲜花以供养定光佛。
一天,儒童来到一处讲堂,看到此处聚集了五百位婆罗门,里面置有高大座椅、银钱五百和一位庄严的女子,大众约定:升高座者须被下面的人诘难,当中智慧最渊博的人,可获得五百银钱和女子。儒童说:“我是从邻国来的修道人,能否加入你们的论辩呢?”在大众点头同意后,儒童即升座接受问...
儒童菩萨 ? 【注释】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①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 ...
同世纪另一故事集《沙石集》卷l:“孔子是儒童菩萨的后身。”十五世纪著名的佛教故事集《三国传记》卷12再次引用《清净法行经》,论述孔子、颜回是佛教中的菩萨化身,是释迎派去中国之人。 重要的是,《清净法行经》中的孔子菩萨在日本的《唐镜》及之后的中世故事中被广泛征引,至少说明了孔子菩萨说的广泛流传。
文殊菩萨有诸多化身,在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就供奉着许多不同的文殊菩萨圣像,其中中台演教寺、显通寺、黛螺顶供有孺童文殊塑像。孺童之意,是说文殊菩萨毫无杂念的心境,如孺童一般的纯洁无瑕。 莲池大师有一则《儒童菩萨》的笔记,提到了被称为“儒童菩萨”的孔夫子,也提到了文殊师利童子。“儒童”,盖取“儒家之孺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