ༀ⁻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
所属专辑:坛经 喜欢下载分享 雨中观荷8321 僧志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凡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指示。 2021-03赞 回复@雨中观荷8321 表情0/300发表评论 其他用户评论 雨中观荷8321 我年轻的时候...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常立志不如立长志”,我们也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蜀鄙之僧的故事正是说明了这两个道理。蜀鄙之僧的故事出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故事讲得是蜀地(今四川省)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我想要去海南,怎么样?”...
子其从我游,有志知何如。 繁体原文 原文翻译 韵律对照 注音对照 送僧常荫 朝代:宋 作者: 刘挚 吾师来曲江,落落伟丈夫。灵标峙松雪,清韵辉冰壶。谈高文字间,欲趋仁义途。飘然迹无累,青天白云孤。振衣下怀楚,遂欲游京都。京都贵人多,骈门耀金朱。仁义卜知已,谁不顾子庐。况子兼外学,妙达性命枢。言...
慈氏院僧了通欲以常庵所书嵩明教尊僧篇付诸剞劂以永其传以广其流布居士欢喜因为说偈言 🔈朝代:宋 作者: 虞俦 明教宗风留纸上,常庵心法见毫端。若人於此能三省,成佛元来总一般。 翻译赏析 繁体原文 䪨律对照 注音...
作者: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
问题2:人们常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读了蜀鄙之僧,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答案 问题1:因为贫僧虽没有充裕的物资保障,却有坚定不移、朝目标不断努力的精神。 问题2:凡事之成功不在于客观条件如何,而在于自身的坚持。 相关推荐 1 蜀鄙之僧 (问题)问题1:二僧想去南海,为什么富僧没有...
长期以来党派分野与政治集团是中古政治史研究的重要思路,所以在讨论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时,以往的研究总是将特定僧团、寺院、宗派与特定政治势力做分门别类的条理分析。尽管在这样的研究模式里,信仰的因素、佛教的政治理念被隐匿不见,分野清楚的集团对立也往往违背常理,但从某些细节上它的确能够揭示一些通体的真实。比如...
络丝僧。出身不详,住在杭城的东园。在俗家时以纺织丝线为业,后来放弃络丝而出家,因此被称为络丝僧。出家后独自一个人居住在破庵里,昼夜念佛不断。后来,因为无法维持生计,于是告诉以前的雇主说 :“只要给我饭吃,我依然如从前为您络丝,可以吗?”雇主因此答应他。既然饮食获得解决,于是每天就手里机机轧轧地络...
35.有志者事竟成清]彭端淑【导读】本文以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为”,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不要一味依粮物质条件。对于有远大志向而缺乏物质条件的人来说,“僧之贫者“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捞样【选文】世上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