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安道一从这里开始题壁,以《大空王佛》《文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为代表的摩崖刻石经文分布在二洪顶西麓山谷内南、北摩崖石壁上。崖上有刻经、佛名、铭赞、题名、题记共22处。 北崖壁16处 北崖壁 《摩诃般若经》位于北崖壁最西端。隶书,6行,行10字。...
僧安道一从这里开始题壁,以《大空王佛》《文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为代表的摩崖刻石经文分布在二洪顶西麓山谷内南、北摩崖石壁上。崖上有刻经、佛名、铭赞、题名、题记共22处。 北崖壁16处 北崖壁 《摩诃般若经》位于北崖壁最西端。隶书,6行,行10字。内容选自《文殊师利所说诃般若波罗蜜经》。 其右为《大...
游览南北响堂山时时见刊刻有“大空王佛”一名,历检佛名经并不见此名号。事实上确实并无此佛名号,因为他是书法家——僧安道一的书法符号(至于赋予了怎样的宗教内涵哲学内涵则是专家们的口水仗了)。 响堂山的石刻经们很值得注意。 图10出自张强《“大空王佛”的佛名涵义探究》,图11即山东东平洪顶山摩崖上的大字...
河北南响堂山石窟|僧安道一与大空王佛 这是南响堂山的第一期,河北之前更过北响堂的常乐寺。 本期主要内容是发发相片,以及对副标题的随意发言。游览南北响堂山时时见刊刻有“大空王佛”一名,历检佛名经并不见...
除此以外,我曾在豆瓣书评中补充过一些。其中许瀚提到的隋开皇《诸葛子恒造像碑》碑侧“大空王佛”刻字,如能确认,则可将僧安道一系刻经的东至扩展到临沂。 至于南至,2020年新发现的枣庄卓山“般若”刻字和河清年间《文殊般若经》节文,是目前所知僧安道一刻经的最南端。据赖非先生的看法: ...
(洪顶山“大空王佛”4个字,足有11米高。于剑波/图)在考察现场,于剑波曾注意到两点极具自然色彩的规律。一者体现为书写者尊重自然的自然书写。比如从拓片上看一些字,他总觉得结体过于夸张,但到现场后才发现,原来是因岩石起伏,书写者顺势书写所致。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刻勒者对书写者书写习惯的尊重,就是刻工...
谷内有茅溪泉,终年不涸。泉西一片开阔地,西接东平湖。湖光山色,清泉松风,富庶而幽静。山不在高,有僧则名。僧安道一从这里开始题壁,以《大空王佛》《文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为代表的摩崖刻石经文分布在二洪顶西麓山谷内南、北摩崖石壁上。崖上有刻经、佛名、铭赞、题名、题记共22处。
(洪顶山“大空王佛”4个字,足有11米高。于剑波/图) 在考察现场,于剑波曾注意到两点极具自然色彩的规律。一者体现为书写者尊重自然的自然书写。比如从拓片上看一些字,他总觉得结体过于夸张,但到现场后才发现,原来是因岩石起伏,书写者顺势书写所致。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刻勒者对书写者书写习惯的尊重,就是刻工并非根据...
(洪顶山“大空王佛”4个字,足有11米高。于剑波/图) 在考察现场,于剑波曾注意到两点极具自然色彩的规律。一者体现为书写者尊重自然的自然书写。比如从拓片上看一些字,他总觉得结体过于夸张,但到现场后才发现,原来是因岩石起伏,书写者顺势书写所致。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刻勒者对书写者书写习惯的尊重,就是刻工并非根据...
(洪顶山“大空王佛”4个字,足有11米高。于剑波/图) 在考察现场,于剑波曾注意到两点极具自然色彩的规律。一者体现为书写者尊重自然的自然书写。比如从拓片上看一些字,他总觉得结体过于夸张,但到现场后才发现,原来是因岩石起伏,书写者顺势书写所致。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刻勒者对书写者书写习惯的尊重,就是刻工并非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