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一行(683-727年)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高僧.本名张遂.武则天侄武三思想借重他的声誉,要与他结交,他拒绝了,隐入嵩山,削发为僧,一行是他的法名.唐玄宗时礼迎他至长安,向他求教治国之道.721年,玄宗下诏让他修订历法.724-725年,他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次测量以天文学家南宫说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
据说是工圣僧一行早年兴之所至,模仿唐门至宝暴雨梨花针所造之物。 劫波·岁寒囊 万花谷云锦台下“一间小”刹中所藏僧一行之作品,取百年松根为主材制成,坚韧无比。 劫波·苍冥囊 万花谷云锦台下“一间小”刹中所藏僧一行之作品,取名苍冥皆因此囊内藏无比玄机。
濮阳历史上的名人 僧一行(公元673年~公元727年),本名张遂,法号僧一行。南乐县人。唐代著名天文学家。 其曾祖父张公谨为唐初功臣。张遂少时十分聪明,博览经史,特别精研天象历法、阴阳五行之学。武则天侄子武三思欲与其交友,张遂耻于与之为伍,便到嵩山削发为僧,后...
僧一行在天文学上最大贡献,在于他最早测量了子午线(通过地面某点连接南北极的假想线)的长度。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僧一行的倡议和领导下,同太史监(唐掌天文历法的官员)南宫说合作,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活动。测量内容包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正午时八尺之竿的日影长度、北极高度和昼夜的长短等。
僧一行,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在佛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更是天文领域的杰出代表。他深知,要准确修订历法,首先必须确认子午线的长度。因为地球的自转和围绕太阳的公转,会让地球上的日影发生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时间的改变。于是,他决心开展一项前所未有的天文测量工作,以揭示地球的真实面貌。在唐...
僧一行 僧一行(683-727),本名张遂,魏州昌乐( 今河南南乐县)人,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 他的祖父张公谨是唐朝初年襄州都督,父亲张檀做过陕西武功等地的县令。张遂幼年起就住在长安。他学习勤奋,尤其好学历象和五行之学。因父亲早死,家道中落,他无钱买书,只好向他人借阅。当时长安玄都观收藏着几万卷...
僧一行,生于公元683年,卒于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僧一行本名叫张遂,是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张遂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对于历象和五行之学尤其用心研究,但由于早年丧父,家里无钱买书,就只好向别人去借书来读。当时他最常去的就是长安的玄都观,这里藏书丰富,是他借书最多的地方...
僧一行从各地的测量数据中计算出了子午线长度,它虽然与现代测量出的子午线长度有一定误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记录,对于研究天文学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僧一行在完成大规模实地测量工作之后,使用先进的天文仪器仔细观察了日月星辰运行情况,取得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并认真研究了前人的学术成果后,公元724年...
材料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原名张遂,河北巨鹿人,从小“博览经书,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因躲避权贵,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出家后,先在嵩山普寂学禅,后又师从善无畏、金刚智等学习密法。为了精研数学和天文,长途跋涉,到浙江的天台山和湖北当阳玉泉山求师问教,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和数学知识。唐开元五年(公元...
僧一行(公元673——727年),俗名张遂,法号敬贤,谥号“大慧禅师”,魏州昌乐(今魏县边马村)人,我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 张遂出身官宦世家,曾祖张公谨为开国功臣,封郯国公,祖父张大象官至户部侍郎,父张擅做过武功县令。张遂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对天文历法感兴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