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制度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这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旨在激励犯罪分子认真悔改,并为其重新融入社会提供机会。 一、假释制度的适用条件 犯罪分子必须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2023假释制度是怎么样规定的 制度是根据我国《刑法》第81条第1款的规定,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因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 《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
假释是激励罪犯改造的刑法制度,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能够很好地促进罪犯改造,维护社会的稳定,是我国刑法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假释是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部分犯罪人,认真遵守监规,接受劳动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经过执行一定刑罚之后,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但附条...
刑法中假释制度,是指附条件提前释放犯罪分子的刑法执行制度,是为追求积极的刑罚效果而采取的处理手段,其中“附条件”,是指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只要遵守相关条件的就认定其原判刑法执行完毕,如果没有遵守相关条件,就收监执行原判刑罚乃至数罪并罚的一种制度。具体说来有以下优势: 第一,促进罪犯改恶从善。《刑法》第八...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假释的规定及被限制减刑的人是否能假释。假释是我国《刑法》中的重要刑罚执行制度,正确应用可以鼓励犯罪分子改造并促进社会积极因素的形成。根据最高法院规定,符合条件的罪犯可以假释,包括未成年罪犯、老残犯、死缓罪犯等。被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在减刑条件上更为严格,但仍有减刑的机会,以激励其改造。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假释监督"为主题发布第四十九批指导性案例,该批指导性案例着重厘清实践中的争议问题,明确相关法律适用规则,指导各地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检察职能,依法推进假释制度适用。最高检第五检察厅负责人就该批次指导性案例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最高检发布此批次指导性案例的...
一、我国假释制度有哪些特征? (一)假释以执行一定期限的刑罚为前提 假释是特定条件下的提前释放,因此,它必然以执行一定期限的刑罚为前提。只有在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以后,才能对受刑人在服刑期间的表现作出评价,从而决定是否予以假释。 (二)假释以受刑人在服刑期间的悔改为根据 ...
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各部门应就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沟通、协调,研究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规范减刑假释工作,并通过联席会议纪要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参加会议的各方一体遵行的规范性文件,并且建立完善联席会议长效常态机制。然后,利用联席会议指导性强,快捷迅速的特点,解决具体问题。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都是工作中遇到的现实...
假释是一种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