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 xiū shēn ] ⒈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例修身养性。 英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 什么是修身引证解释 ⒈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参阅《礼记·大学》。 引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鲁迅 《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
修身,意指修养身心,包含涵养德性、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素质与修持等含义。 出处及含义 最早提出"修身"概念的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孟子,他认为"修身以俟道,俟道而后得道",意为通过修养身心,等待时机,方能领悟和遵循大道。汉代学者董仲舒将修身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正其心者身正,正其身者家正,正其家者国正,正...
修身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ū shēn,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詹瀛生《题载敬堂》楹联:载福绥仁惟造福;敬身有道在修身。 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鲁迅《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意思其实很明白,是要小百姓埋头治...
《大学》中的“修身”是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成就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境界。这一概念强调了个体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使之达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境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大学》中的“修身”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1. 内在修养...
首先,修身是这一理念的基础。修身指的是个人在道德、学问、品格等方面的修养和提升。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问,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因此,修身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家庭、国家、世界和平的前提。其次,齐家是修身的重要延伸。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以下是关于修身的具体解释:含义:修身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涵养德性,修持身性,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使身心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行为表现: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即选择好的行为准则去遵循;博学于文,即广泛地学习各种...
修身养性是一种中华文化传统观念,强调个体内心的道德修养和品行培养。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修身指的是个体通过自我反省和修炼来提升内在的道德品质;养性则强调了对外界环境和社会关系的适应与规范。人为什么要修身养性呢?这是因为修身养性有助于形成健康的道德心态和积极的行为方式,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个人幸福,...
1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不是看了些圣贤书就成为甚至超越圣人了。至于那些无助于个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杂学,不但无益于修身,还会让人自高自大,自认为无所不知,夸夸其谈。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便学了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