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是对立思维。近代以来,政治制度的不同往往是国家之间对抗和冲突的一个重要根源。在这方面,西方和中国的价值观全然不同。中国相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和谐共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但西方往往却将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视为竞争者甚至敌人,这是典型的对立思维。其次,“...
修昔底德被视为第一位专业历史学家,具有极高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公正性和准确性既不可能实现,也不可取。而且,修昔底德也没有做到。我们都有自己的偏见和曲解。承认这一点的人比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偏见和曲解的人更诚实。如今,由于人们赞赏修昔底德精湛的叙述技巧,因此,本该有多种版...
这场战争的原因据修昔底德分析,并非表面冲突,实为雅典的崛起及其所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伯罗奔尼撒战争》八卷,由修昔底德撰写,由托马斯·霍布斯直接从希腊文中忠实且勤勉地翻译而成。 美国学者艾里森据此总结了修昔底德陷阱的两个含义:第一,崛起,即雅典崛起;第二,恐惧,即斯巴达人发现希腊很多城邦被雅典控制。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公元前400/396年),雅典人,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和雅典十将军之一,以其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而在西方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前期至公元前411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因其严格、标准的证据收集工作,客观的分析因果关系,被称为“历史科...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trap),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20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根据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一段论述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以此来隐喻中美关系。这几乎已经...
观中国|欧洲学者:2500年前的修昔底德,指导不了今天的国际关系 导读:“修昔底德陷阱”不能准确反映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状态,以它作为处理大国关系的指导理论是不恰当的。以欧盟的视角来看,其与中美的关系都愈发复杂,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断调整,欧盟希望避免落入中美之间的“二元陷阱”,在国际...
只是,与丘吉尔不同,修昔底德是作为失败方的决策者去写这本书的。所以该书天然带有非常强烈的反思精神,修昔底德试图用这本书去解释:雅典为什么会卷入这场战争,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个冉冉升起的强国输掉了这场战争、毁掉了自己的国运。我猜这应该才是修昔底德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请注意,这里说“我猜”,是...
有意思的是,参与会见的美方代表之一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艾利森——“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2012年,艾利森借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论述,揭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发生强烈冲突乃至战争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不少分析家引用“修昔底德...
简言之,“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因为惧怕崛起国,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依据“修昔底德陷阱”类推,中国是“新崛起的大国”,美国是“现存大国”,两国之间爆发严重的冲突不可避免,“注定开战”。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加大对华遏制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