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要〕本文选自唐代来鹄的《俭不至说》。文章肯定了不忍焚衣、弃食的“俭”,指出了“俭不至”之处:“家有无用之人,厩有无力之马”,而对此却“未尝少有惊骇者”作者从这种生活现象,敏锐地提出了一个更深一层的问题。汉代公孙弘任丞相,自奉俭朴,“盖布被”难能可贵,然而他对汉武帝的大兴土木、大肆挥霍,...
但是惊骇也罢,赞美也罢,人们注意到的往往只在琐屑的表面的行为上,在它们背后更大的靡费正在进行,却无人想及更不要说惊骇。来鹄认为这是“俭”而“不至”,未在根本。于是为此“说”,意在论证看根本不重表面、看实质不重眼前的道理,提醒人们不可只捡“芝麻”而丢了“西瓜”。其论颇有道理,其思想方法也是颇为辩...
📜 在古代文学中,节俭被视为一种美德。来鹄的《俭不至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探讨了节俭的深层含义。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节俭误区,并提醒我们,真正的节俭应体现在大是大非上,而非仅仅局限于琐碎的日常。👗 文中提到,剪碎旧丝绸并焚烧,或是在地上丢弃剩余食物,这些行为往往会引发人们的惊异。
【题目】俭不至说翻译选自全唐文腐帛而火焚者,人闻之,必递相惊曰:“家之何处烧衣耶?”委余食而弃地者,人见之,必递相骇曰:“家之何处弃食耶?”烧衣易惊,弃食易骇,以其衣可贵而食可厚,不忍焚之弃之也。然而不知家有无用之人,厩有无力之马;无用之人服其衣,与其焚也何远?无力之马食其粟,...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家有无用的人和厩有无力的马所存在的隐性浪费;无用的人也要穿衣,这与把衣服烧掉能差多远?无力的马也要吃米,这与把米扔掉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方式烧和扔,却几乎没有为此惊骇的人.公孙弘为汉相,盖布被(以示其俭),这种行为实质上就是只知道为人家烧衣而惊,却看不见汉武帝的奢侈...
俭不至说来鹄③剪腐帛而火焚者,人闻之,必递相惊曰:“家之何处烧衣耶?”委余食而弃地者,人见之,必递相骇曰:“家之何处弃食耶?”烧衣易惊,弃食易骇,以其衣可贵而食可厚,不忍焚之弃之也。然而不知家有无用之人,厩有无力之马。无用之人服其衣,与其焚也何远?无力之马食其粟,与其弃也何...
但是不知道家里有没有用的人,马厩里有没有力气的马;没有用的人穿着那些衣服,与它们被烧掉有什么差别?没有力气的马吃着那些粮食,与它们被丢弃有什么不同?因此而烧掉的、丢弃的,(却)不曾有人吃惊。公孙弘是汉朝的丞相,盖着布被,这就是对家里烧衣服感到吃惊,却不能对汉武帝自恃为皇帝,...
本文聚焦于唐代来鹄的名篇《俭不至说》。文章赞扬了"俭"的美德,即对衣物和食物的珍惜,这种对物的不舍弃体现了对资源的尊重。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此,他注意到一个潜在的问题:“家中有无用之人,厩里有无力之马”,这些看似节俭的背后,隐藏着可能的浪费和资源的闲置。“俭不至”之处在于,即使...
俭朴并非意味着简单匮乏,而是厚生之义,旨在让生活富足,实现平衡与满足。治理国家时,应当明白"国恃奢服"的教训,即过分依赖奢侈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忽视了为百姓谋福利的初心。作为领导者,应以国为重,避免沉溺于奢华享受,保持清醒和节制。在古代的礼制中,如晏平仲祭祀祖先的典故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