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长,保长来源于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户即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因此,便有了汉代的五家为“伍”,十
民国时期的保长通常是由当地的土豪、士绅或恶霸担任,他们被视为维护政府利益和维持治安的重要工具。因此,保长在当时的农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他们的权力有限,但对于维护当地秩序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民国时期的保长职责确实涵盖了广泛的领域,远超过了现代村长的职责范围。蒋介石所提出的“管、教、养、卫...
在民国时期,有一种特殊的基层职位,叫做保长。他们在城乡之间,担任着维护社会秩序、调解纠纷、征收税粮、抓壮丁等多项任务。他们是政府的代理人,也是百姓的领导者。他们有权力,也有责任。他们受到尊敬,也受到反感。他们是民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历史的一个谜团。那么,民国时期的保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呢?...
保长这个概念的最早提出,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北宋时期。当时的丞相王安石主持变法新政,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 保长制度就是他老人家提出的众多改革措施中的一个。它真正的名字叫保甲制度。保甲制度的诞生是为了帮助北宋政权解决农村的治理问题。当时的政策规定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老蒋规定了,100户为一保,在当地找一个“德高望重”且年纪超过25岁的人担任保长职务。100户人家其实差不多大约一个小村庄吧,所以这保长的职位其实就类似于现在的村长,至少从职能上相近,而且保长本身就不是正式官职,因此不在南京政府的行政体系之内。当然了,这保长职务看起来很小,可是他的权力却大得很:邻里...
理论上来说,作为基层管理者的保长应该有工资,但是保长只不过是政府官员从民间选拔的代言人而已,他们的权利来自于官员,随时也会被官员收回。没有编制的保长自然就没有工资,但是会有一定的补贴。保长虽然只是吏,而且没有丰厚的薪水,但是作为官员的代言人,手中的权利却很大。他们通过手中的权利可以获取更多的灰色...
民国时期,保长手中权力不小,所辖人口约为100户上下。(100户为一保)当时一些地方大家族的总人口轻松超过30甚至50口人,100户上下再怎么算,保长至少能管上千人之多。然而,想要成为保长并不简单,需要有几点硬性条件。首先必须要是本地居住的村民,在当地有一定威望,属于熟门熟户。其次,年龄要超过25周岁,...
很多国民党题材的影视剧中,保长的提及率和出镜率都还可以,那么保长到底是何种角色,在国民党历史上的职能又如何呢?为便于集中说明问题,我们权且就拿抗战时期的保长来说事儿。1939年,随着国民党实施推行“新县制”,而将县以下基层组织分为区、乡镇保甲,一改自1934年推行的县级以下区、乡、镇、坊、保、甲等繁冗...
保长是民国时期城市中的一种警察制度,主要负责维护治安和管理社会秩序。保长的主要职责包括:协助政府维护治安,巡逻巡查,侦查犯罪和处理纠纷等。保长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民国时期社会治安状况不稳定,政府的执法力量相对薄弱,因此保长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保长往往是在当地的社会团体中选举产生,由于没...